《诉董寺丞》

时间: 2025-01-19 21:28:08

神首罗睺欲蚀天,弯弓直造玉皇前。

九重不忍诛林甫,一札翻令囿马迁。

投鼠固知当忌器,得鱼谁敢便忘筌。

吾今一死初无憾,愿把孤忠托孟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诉董寺丞
作者: 华岳 〔宋代〕

神首罗睺欲蚀天,
弯弓直造玉皇前。
九重不忍诛林甫,
一札翻令囿马迁。
投鼠固知当忌器,
得鱼谁敢便忘筌。
吾今一死初无憾,
愿把孤忠托孟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牺牲的思考。诗中提到“神首罗睺欲蚀天”,指的是天象变化,象征着动荡的时代;“弯弓直造玉皇前”则表现了对权力的直接挑战。接着提到的“九重不忍诛林甫”,意为高层不忍心惩罚林甫,而“一札翻令囿马迁”则强调了随意的权力干预,影响了正直之士的命运。后面的“投鼠固知当忌器,得鱼谁敢便忘筌”则体现了在权力与利益之间的无奈和小心翼翼。最后两句表明诗人的决心与忠诚,愿意为理想而死,寄托于孟坚身上。

注释:

  • 神首罗睺:罗睺,古代天文学中所指的天体,与日月蚀有关,象征动荡或不安的时局。
  • 弯弓直造:直面威权,直接挑战。
  • 玉皇:道教中最高神灵,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
  • 九重:指九重天,喻指皇权。
  • 林甫:指历史人物,可能代表正直之士。
  • 马迁:指司马迁,史记的作者,象征历史的记载与公正。
  • 投鼠忌器:比喻在做坏事时,顾虑到可能的后果。
  • :鱼网,象征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宋代诗人,以豪放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忠诚、正义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目睹了许多正直之士因权力阴谋而遭受不公。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忠诚与理想的坚定信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天象的描绘引入了对社会动荡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权力与忠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理解。开头的“神首罗睺欲蚀天”,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时局的隐喻,暗示了政治的黑暗与不安。而“弯弓直造玉皇前”则是一种勇气的体现,表现出诗人对权力的挑战和对理想的不屈。

接下来的“九重不忍诛林甫”,让我们感受到在权力面前的无情与冷漠,历史的正义似乎被权力的游戏所掩盖,正义的声音在尘埃中沉默。同时“一札翻令囿马迁”也让人反思历史的书写与真相的遗失,是否每一个忠诚的声音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记载。

后半部分的“投鼠固知当忌器”,则深刻表达了在这个权力游戏中,小人物的无奈和小心翼翼。最终,诗人以“吾今一死初无憾,愿把孤忠托孟坚”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理想的坚定追求,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神首罗睺欲蚀天:描绘出一种不安的气氛,罗睺象征着天上的黑暗力量,预示着动乱。
  • 弯弓直造玉皇前:表现出诗人无畏的态度,直接向权威挑战。
  • 九重不忍诛林甫:高层对此不公的无奈,体现了政治的复杂性。
  • 一札翻令囿马迁:象征着历史的扭曲与干预。
  • 投鼠固知当忌器:小心翼翼地行事,体现了对权力的恐惧与敬畏。
  • 得鱼谁敢便忘筌:暗示利益与权力之间的纠葛。
  • 吾今一死初无憾:表现出诗人对于理想的执着。
  • 愿把孤忠托孟坚:希望自己的忠诚能得到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天象比喻社会动荡。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弯弓直造玉皇前”,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忠诚与牺牲展开,表达了对历史与正义的思考,以及在权力面前的无力感。诗人虽处困境,依然渴望将孤独的忠诚寄托于他人,显示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睺:象征黑暗与动乱。
  • 玉皇: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
  • 林甫:象征正义与忠诚。
  • 马迁:象征历史的见证与记载。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忠诚与理想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神首罗睺”指的是什么? A. 天象
    B. 人物
    C. 事件
    答案:A

  2. “吾今一死初无憾”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死亡的恐惧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权力的不满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得鱼谁敢便忘筌”是指什么? A. 忘记利益
    B. 小心翼翼
    C. 忘记历史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y 陆游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华岳的这首《诉董寺丞》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但华岳更强调忠诚与牺牲,而杜甫则更侧重对家国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悲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