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时间: 2025-01-06 15:58:54

我友二三子,兼有仕未仕。

青松出林秀,岂独私与己。

敛然不求人,而我自罍耻。

临风忽长鸣,谁信日千里。

江行视渔父,但自正纲纪。

持纲起万目,鲂鳟皆可止。

老成日就衰,所余殆难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友二三子,兼有仕未仕。
青松出林秀,岂独私与己。
敛然不求人,而我自罍耻。
临风忽长鸣,谁信日千里。
江行视渔父,但自正纲纪。
持纲起万目,鲂鳟皆可止。
老成日就衰,所余殆难恃。

白话文翻译

我有两三个朋友,他们中有的已经做官,有的还未做官。
青松在林中显得那么挺拔,难道它的美丽只是归于自己吗?
我心中安静,不愿依靠他人,而我自己却感到羞耻。
在风中忽然长鸣,谁会相信我能够飞千里?
在江边看到渔夫,只是想要维护正道。
持守纲纪,能够让万物齐心,鲂鱼和鳟鱼都可以停住。
老成日渐衰败,所剩的几乎无法依靠。

注释

  1. 兼有:不仅有,且有。
  2. 青松:青色的松树,象征坚韧与高洁。
  3. 罍耻:罍(lèi)是古代的酒器,耻是羞耻,这里表示自感羞愧。
  4. 纲纪:指社会规范与秩序。
  5. 鲂鳟:鲂鱼和鳟鱼,常见的淡水鱼,象征财富与生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涧亭,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与苏轼共同为“苏门四学士”中的重要人物,作品以诗、词和散文见长。

创作背景:诗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思考以及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此诗是对陶渊明的饮酒诗的回应,表达了对高洁人格和道德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友人和自然环境,传达出一种高洁的情操和人生哲思。开头以“我友二三子”引入,显示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引发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接着,青松的形象被用来象征坚韧与高洁,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诗中“敛然不求人,而我自罍耻”一语,表明作者对依赖他人的反感与内心的矛盾,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

在表达对渔父的观察时,作者强调了社会的纲纪与秩序,显示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与维护。最后的“老成日就衰,所余殆难恃”,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无奈与感慨,折射出人生的短暂与珍贵。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社会人情为背景,融合了个人感悟与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纯粹的生活态度,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友二三子:引入好友的存在,营造亲切的氛围。
  2. 兼有仕未仕:反映社会现实,朋友身份各异。
  3. 青松出林秀:青松象征高洁,强调其不独享美丽。
  4. 岂独私与己:质疑自私,强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 敛然不求人: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姿态。
  6. 而我自罍耻:自觉羞愧,反映内心的挣扎。
  7. 临风忽长鸣:在风中发声,象征自由与豪情。
  8. 谁信日千里:质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9. 江行视渔父:观察社会底层,体现关心民生。
  10. 但自正纲纪:强调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11. 持纲起万目:持守纲纪,能够让万物齐心。
  12. 鲂鳟皆可止:暗示财富与生计的稳定。
  13. 老成日就衰:感慨人生的无常与衰老。
  14. 所余殆难恃:对未来的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青松象征高洁)、拟人(“忽长鸣”)、对仗(“老成日就衰,所余殆难恃”)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道德的重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 青松:象征坚韧、高洁和不屈的精神。
  • 渔父:体现普通人的生活智慧与道德观。
  • 鲂鳟:代表财富和生计,暗示社会的生存法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青松”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高洁
    • C. 权力
  2. “我自罍耻”中“罍”指什么?

    • A. 酒器
    • B. 食器
    • C. 书籍
  3. 诗中提到的“渔父”主要代表什么?

    • A. 学者
    • B. 普通人
    • C. 官员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探讨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苏轼的《赤壁赋》:表现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与苏辙的作品: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苏轼更侧重于情感的奔放,而苏辙则更注重理性的思考与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