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栏槛天都近,池塘水鉴平。
微风晴后寂,孤月夜来清。
大象莫能破,纤尘何处生。
湘灵谁为感,一曲谩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栏杆和天空都如此接近,池塘的水面如镜子般平静。在晴朗的天气中,微风轻轻吹过,显得格外寂静。孤独的月亮升起,夜色清幽。即使伟大的事物也无法打破这种宁静,连细微的尘埃也无处可生。湘灵的情感又是谁在感动,一曲忧伤的音乐似乎无所不在,却又显得模糊不清。
注释
字词注释:
- 栏槛:指栏杆,古代建筑中常见的部分。
- 鉴平:水面如镜,平静而明亮。
- 湘灵:指湘江的灵魂,常用来代指愁苦的女子,或是特指《湘妃怨》中的湘灵。
- 谩:意为随意、轻率,暗示某种难以捉摸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湘灵”出自古典文学中,常用来指代与水相关的哀愁情感,涉及湘江的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擅长捕捉瞬间的宁静与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静谧的夜晚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沉思。宋代社会强调文人雅士的情趣与修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场景,传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寄题澄虚阁》是一首充满宁静与哲思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夜晚场景。诗的开头,栏杆与天空的近距离描绘出一种亲密感,池塘水面如镜,反射出周围的宁静与清澈,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微风轻拂,夜色清冷,孤月高悬,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孤独的美感。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使用“大象莫能破,纤尘何处生”这样的表达,强调了即使是伟大的事物也无法破坏这一份宁静,仿佛在说,真正的宁静是无所畏惧的,连微小的尘埃都无法干扰。此时,诗人似乎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
最后一句“湘灵谁为感,一曲谩分明”则将主题引向情感的深处,湘灵的情感象征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愁苦,似乎在暗示即使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内心的孤独和对往事的思念依然存在。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栏槛天都近:栏杆与天空相连,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 池塘水鉴平:水面平静如镜,反映周围的景象,象征内心的宁静。
- 微风晴后寂:晴朗后的微风,带来一种寂静的氛围。
- 孤月夜来清:孤独的月亮升起,夜色显得格外清澈。
- 大象莫能破:即便是伟大的事物也无法打破这份宁静。
- 纤尘何处生:连细微的尘埃也无处可生,强调宁静的绝对。
- 湘灵谁为感:湘灵的情感引人思考,谁能理解她的愁苦?
- 一曲谩分明:一曲音乐显得模糊而又清晰,暗示情感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水面如镜的比喻,增强了宁静的气氛。
- 拟人:将湘灵的情感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呈现出对称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孤独,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深处的情感矛盾,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与自身情感时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栏槛:象征人与自然的联系。
- 池塘:宁静与反思的空间。
- 微风:轻柔的情感与思绪。
- 孤月:孤独与思念的象征。
- 湘灵:愁苦与对逝去美好的留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栏槛”指的是什么? A. 栏杆
B. 河流
C. 山川
D. 房屋 -
诗中“湘灵”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愁苦
C. 愤怒
D. 忧伤 -
诗句“大象莫能破”中的“大象”指的是什么? A. 大自然
B. 伟大的事物
C. 巨人
D. 动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感受,但黄裳的诗更强调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黄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