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明舍》

时间: 2025-01-04 06:19:03

明舍义方立,深宫文艺成。

诗书盈箧重,金玉满堂轻。

天汉一枝峻,秋风双桂荣。

羡君能自乐,在处有蓬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舍义方立,深宫文艺成。
诗书盈箧重,金玉满堂轻。
天汉一枝峻,秋风双桂荣。
羡君能自乐,在处有蓬瀛。

白话文翻译:

这座明亮的房舍义理端正,深宫之中培养了文艺才能。
诗书装满了箱柜,金银珠宝却显得轻浮。
天河中一枝高耸的桂树,秋风中双桂相映生辉。
羡慕你能够自得其乐,身处何处都如同蓬莱仙境。

注释:

  • 明舍:明亮的房舍,象征清白、正直的居所。
  • 义方:指义理和道德准则。
  • 深宫:深邃的宫廷,通常指王朝的中心,文艺才能的培养之地。
  • 文艺成:指文艺才能得以成就。
  • 盈箧重:形容书籍诗文装满箱子,分量沉重。
  • 金玉满堂轻:金银珠宝虽多,但显得轻浮、没有内涵。
  • 天汉:指天河,象征高远的理想或境界。
  • 一枝峻:形容一枝桂树高耸。
  • 双桂荣:秋风中两株桂树竞相盛开,象征荣华。
  • 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作品多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寄题明舍》写于诗人对理想居所的向往,表达对自得其乐生活方式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明亮房舍与文艺成就,反映出作者对知识和精神生活的重视。

诗歌鉴赏:

《寄题明舍》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明舍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的开篇以“明舍义方立”引入,强调道德与正义的重要性,隐含着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接着,诗人用“深宫文艺成”展示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突出了文艺的价值,反映出诗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书盈箧重,金玉满堂轻”一句,以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物质与精神的价值观。诗书的分量远重于金玉,强调了知识和文化的珍贵,反映出诗人对物质财富的淡然态度。接下来,通过描绘“天汉一枝峻,秋风双桂荣”,诗人用自然意象表达了理想的生活状态,天上的星河与秋风中的桂树象征着高尚与美好,令人向往。

最后一句“羡君能自乐,在处有蓬瀛”则是对理想生活的真实渴望,表达了对能够随时随地享受生活乐趣的向往,蓬莱的意象更为生活增添了神秘而美好的色彩。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生活和理想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舍义方立:开篇点明场景,强调道德与理想的生活环境。
  • 深宫文艺成:描述深宫中孕育的文艺,象征文化的积淀。
  • 诗书盈箧重:诗书的积累是内涵的象征,显示出精神的厚重。
  • 金玉满堂轻:物质的丰富却显得轻浮,强化了精神的价值。
  • 天汉一枝峻:自然的高远意象,象征理想与追求。
  • 秋风双桂荣:描绘秋天的美好,双桂象征双重的成就与荣华。
  • 羡君能自乐:表达对自在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 在处有蓬瀛:强调理想生活的随处可得,增添了仙境的美好意象。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诗书”与“金玉”的对比,强调内涵与外表的差异。
  • 比喻:将生活的理想比作“蓬瀛”,暗示一种超脱的生活状态。
  • 意象:使用“天汉”和“桂树”等自然意象,构建出高雅的生活环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追求文化与知识的丰盈,而非单纯的物质财富。诗人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在与快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心灵深处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舍:象征光明与正直。
  • 文艺:体现文化的深厚与人文精神。
  • 诗书:文化知识的象征。
  • 金玉:物质财富的代表。
  • 天汉:象征高远的理想。
  • 桂树:象征丰收与荣华。
  • 蓬瀛:理想生活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明舍义方立”中的“义方”是什么意思?

    • A. 道德标准
    • B. 物质财富
    • C. 自然风光
  2. 诗中“金玉满堂轻”表达了怎样的观念?

    • A. 物质财富重要
    • B. 精神生活重要
    • C. 生活无趣
  3. “羡君能自乐”中的“君”指的是谁?

    • A. 自己
    • B. 朋友
    • C. 理想中的人

答案:

  1. A. 道德标准
  2. B. 精神生活重要
  3. C. 理想中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寄题明舍》都描写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风光的描绘,后者则更强调精神内涵的丰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