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静坐》
时间: 2025-01-04 07:0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韬光静坐
作者: 秦道然 〔清代〕
一涉山水趣,所得常有馀。
况兹禅境寂,更值三春初。
岚光照几榻,花气盈庭除。
忽聆清馨音,顿觉尘迹疏。
先圣言渊渊,瞿昙说如如。
门庭别疑似,当别静与虚。
欲识道味腴,莫厌山中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禅意的感悟。第一句说,走过山水,收获的乐趣总是多余的;尤其在这个宁静的禅境中,更加感受到三春的初始之美。山间的晨光洒在几案上,花香弥漫在庭院中。忽然听到清新的音乐,顿时觉得尘世的喧嚣都已远去。先贤的言论深邃而智慧,佛陀的教诲如同真实的存在。门庭的景象似乎不同于以往,应该在静谧和虚无中去分别。想要理解道的滋味丰厚,不要厌倦山中的居所。
注释
- 涉: 涉足、走过。
- 常有馀: 意指乐趣丰盈,意犹未尽。
- 禅境: 禅宗的境界,表示一种心灵的宁静。
- 岚光: 山间的晨光。
- 清馨音: 清新而香甜的声音,通常指自然的声音或音乐。
- 先圣: 指古代的圣贤,通常是孔子等。
- 瞿昙: 指佛陀,释迦牟尼的本名。
- 道味: 道理的滋味,指对道的理解和体验。
- 腴: 丰富、滋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道然,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禅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的思索,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隐居山中,受禅宗思想影响,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清代士人追求精神世界的趋势。
诗歌鉴赏
《韬光静坐》是一首展现自然与内心和谐的诗作。诗人在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抒发出对禅境的向往和赞美。首句“一涉山水趣,所得常有馀”直接引入了诗人对自然的体验,表现出一种游历中的愉悦感。接着,作者将目光转向春天的初始,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宁静,强调了禅境的独特魅力。
在描写环境时,诗中提到“岚光照几榻,花气盈庭除”,将晨光和花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以及花香的弥漫让人心灵宁静,仿佛一切尘世的烦恼都已被抛开。听到自然的声音,诗人顿时感到尘世的喧嚣离自己越来越远,心灵得到了升华。
接下来的几句提到“先圣言渊渊,瞿昙说如如”,表现出对古圣贤智慧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哲理的思考与领悟。在“欲识道味腴,莫厌山中居”中,诗人鼓励人们在山中静居,以此来体会深厚的道理与智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内心及人生哲学的独特理解,形成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涉山水趣,所得常有馀。
- 描述游历山水的好处,表达出乐趣的丰富和充盈。
-
况兹禅境寂,更值三春初。
- 强调在宁静的禅境中,春天的初始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
岚光照几榻,花气盈庭除。
- 描绘晨光洒在几案上的情景,花香弥漫在庭院,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环境。
-
忽聆清馨音,顿觉尘迹疏。
- 突然听到自然的声音,心灵感到清新,尘世的烦恼似乎被隔离。
-
先圣言渊渊,瞿昙说如如。
- 引用古圣贤和佛陀的教诲,强调其智慧的深邃。
-
门庭别疑似,当别静与虚。
- 表达静谧和虚无的境界,强调内心的选择和思考。
-
欲识道味腴,莫厌山中居。
- 说明要理解道的深刻内涵,不应该厌倦山中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对仗: 诗句对仗工整,如“岚光照几榻,花气盈庭除”。
- 排比: 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追求,提倡在宁静的环境中寻找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 象征自然与生命的乐趣。
- 禅境: 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岚光: 象征希望与启示。
- 花气: 代表生命的芬芳与美好。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先圣”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释迦牟尼
B. 孔子
C. 老子 -
“岚光照几榻”中的“几榻”指什么? A. 一张桌子
B. 一块石头
C. 一处休息的地方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人生的无奈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追求
C. 对金钱的渴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秦道然的《韬光静坐》都表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孤独和秋天的萧瑟,而秦道然则强调春天的生机和禅意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山水诗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