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道中》

时间: 2025-01-19 14:04:33

去岁秋时去,今年秋又来。

浮名何所得,岁月苦相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鹿邑道中 去岁秋时去,今年秋又来。 浮名何所得,岁月苦相催。

白话文翻译:

去年秋天离开,今年秋天又回来。 追逐虚名得到了什么,岁月却无情地催促着。

注释:

  • 去岁:去年。
  • 浮名:虚名,指不实在的名声。
  • 何所得:得到了什么。
  • 岁月苦相催:岁月无情地催促,指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这首诗可能是张耒在旅途中所作,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虚名无益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耒的一次旅行中,经过鹿邑(今河南省鹿邑县)时所作。诗中通过对秋天的反复到来,感叹岁月的无情和虚名的无益,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虚名无益的深刻感慨。首句“去岁秋时去,今年秋又来”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秋天,突出了时间的循环和无情。后两句“浮名何所得,岁月苦相催”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追逐虚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而岁月却在无情地催促着人们。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岁秋时去,今年秋又来”: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秋天,表达了时间的循环和无情。
  • “浮名何所得,岁月苦相催”:指出追逐虚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而岁月却在无情地催促着人们。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秋天,突出了时间的循环和无情。
  • 反问:“浮名何所得”用反问的形式,强调了虚名的无益。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时间的流逝和虚名的无益。诗人通过对秋天的反复到来,感叹岁月的无情和虚名的无益,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浮名:象征着虚无和不实在的东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张耒 C. 王安石 D. 欧阳修

  2. 诗中提到的“浮名”指的是什么? A. 实在的名声 B. 虚无的名声 C. 好的名声 D. 坏的名声

  3. 诗中通过什么来表达时间的流逝?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反复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人生短暂和虚名无益的主题。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鹿邑道中》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表达了人生短暂和虚名无益的主题,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对时间的感慨,而苏轼的赋则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