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二十》

时间: 2025-01-06 10:38:30

利瞋汝刀山,浊爱汝灰河。

汝痴分别心,即汝琰魔罗。

圆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

遍了一切法,不如且头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二十
作者:王安石

利瞋汝刀山,浊爱汝灰河。
汝痴分别心,即汝琰魔罗。
圆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
遍了一切法,不如且头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世间烦恼与执着的看法。诗中提到,利欲与愤怒就像刀山般锋利,浑浊的爱恨则如同灰色的河流。你的分别心是你最大的魔障。圆满的真理只有一种,一切法则都在于他者的依赖。虽然一切存在都已遍及,但不如安静地修行。

注释

  • 利瞋:指利益和愤怒。
  • 刀山:象征痛苦与困难。
  • 浊爱:指混乱的爱与情感。
  • 灰河:象征浑浊与无常。
  • 痴分别心:愚痴的分别之心,通常指执着于世俗的分辨。
  • 琰魔罗:这里指的是魔障,特指执念。
  • 一性:指真实的本性,超越一切表象的真理。
  • 依他:指依赖于他者,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 头陀:指修行者,强调修行的必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宰相。他提倡变法,推动经济、政治改革,倡导实用主义和理性思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与社会现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人性弱点的观察与思考,倡导内心的宁静与修行。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这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二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对人世烦恼的深刻反思。诗中使用“刀山”和“灰河”的形象,形象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痛苦和混沌,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人的内心往往被外在的欲望和情感所困扰。

尤其是“痴分别心”,揭示了人们常常因为执着于外在的物质和情感而迷失自我。王安石通过“圆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的哲理表达,启示人们应当超越表相,回归内心的真实。在此,诗人提到的“头陀”,不仅是一种修行的象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语言精练,情感深刻,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和诗人的思辨能力与艺术才华,反映出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对修行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利瞋汝刀山:利益与愤怒的困扰象征着生活的艰难。
  2. 浊爱汝灰河:混乱的情感如同污浊的河流,难以清澈。
  3. 汝痴分别心:对人事的痴迷与分别使人失去真我。
  4. 即汝琰魔罗:执念本身成为了魔障。
  5. 圆成但一性:真实的本性是统一的。
  6. 一切法依他:事物的存在与他者的关系密切。
  7. 遍了一切法:事物的普遍性与复杂性。
  8. 不如且头陀:不如安静地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痛苦比作“刀山”,情感比作“灰河”,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形成节奏感。
  • 反复:强调执着与修行的对立,增强诗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告诫人们要超越表象,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修行,反思执念与欲望,寻求真正的自我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刀山:象征痛苦与挑战,人生的艰辛。
  • 灰河:象征世俗的混沌与无常。
  • 分别心:执着与迷惑的象征,反映人性的弱点。
  • 头陀:象征修行者,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利瞋”指的是什么? A. 利益和愤怒
    B. 爱与恨
    C. 喜与乐

  2. “痴分别心”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对他人的理解
    B. 人对物质的执着
    C. 内心的宁静

  3. 诗中提到的“头陀”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困扰
    B. 修行者的生活态度
    C. 一种魔障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表达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登高》(杜甫): 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王安石偏重于哲理与内心修行,而李白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自然的美,通过不同的方式探讨人生的深意。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