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便当卜宅水之滨,携得全家作散人。
閒坐溪桥松是盖,醉眠石磴草成茵。
未能谐俗难云达,但免干人不碍贫。
荠菜调羹菰煮粥,绿藤阴下款亲邻。
白话文翻译
我正好可以在水边建个家,带着全家过上闲散的生活。
悠闲地坐在溪边的桥上,松树为我遮盖,醉卧在石阶上,草地成了我的床。
虽然我不能与世俗和谐相处,难以与人交往,但只要不去打扰别人,贫穷也无妨。
用荠菜做羹,用菰米煮粥,绿藤下和邻居们亲切交谈。
注释
- 卜宅:指选择住所、建宅。
- 散人:指过着自由闲散生活的人。
- 閒坐:指悠闲地坐着。
- 醉眠:形容因酒醉而睡,或指沉醉于自然之中。
- 谐俗:与世俗和谐相处。
- 干人:打扰他人。
- 荠菜:一种野菜,常用作食材。
- 菰:水生植物,常用于煮粥。
- 款亲邻:亲切地与邻居交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引用,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反思,体现了清代士人的生活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廷鼎,清代诗人,生活于江南地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纷争的逃避。
创作背景:诗作于清代,社会动荡,士人多有隐逸之志。王廷鼎选择在水边安家,反映了他的生活理念,即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诗歌鉴赏
《自遣》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理想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田园生活。开篇即以“便当卜宅水之滨”引入,营造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水边的生活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家庭的温暖。诗中“闲坐溪桥松是盖”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松树遮盖下的溪边桥,成为他避世的栖息之地。在这里,诗人可以畅快地沉醉于自然,享受无忧的时光。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细节,虽是贫困却充满温馨。用荠菜调羹、菰煮粥的简单饮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满足与知足。诗人虽自认“未能谐俗难云达”,却不以此为忧,反而更显得洒脱。这种对世俗的反思和对自我心灵的安慰,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便当卜宅水之滨:讲述诗人理想中的居所,水边的安静和美好。
- 携得全家作散人:强调与家人共度闲散生活的愿望。
- 闲坐溪桥松是盖:描绘诗人的悠闲状态,松树的庇护象征着自然的关怀。
- 醉眠石磴草成茵: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沉醉,草地成为卧具,体现了生活的朴素。
- 未能谐俗难云达:反映诗人对世俗的疏离,内心的无奈。
- 但免干人不碍贫:表明只要不打扰他人,贫穷也无妨,表现出一种洒脱。
- 荠菜调羹菰煮粥:具体化诗人的饮食,展现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绿藤阴下款亲邻:描绘与邻居和谐相处的场景,体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草成茵”,将草比作床垫,生动形象。
- 对仗:如“携得全家作散人”,句式整齐,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与世俗疏离的态度,体现了清代士人追求宁静、简单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 水:象征宁静和流动,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代表自然的庇护。
- 荠菜:象征简单与朴素,体现了生活的真实。
- 草:象征自然的温暖和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想在什么地方建宅?
- A. 山顶
- B. 水边
- C. 树下
- D. 村中
-
诗人用什么食材煮粥?
- A. 米
- B. 菰
- C. 面
- D. 豆
-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 A. 热爱
- B. 疏离
- C. 依赖
- D. 追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但更强调对田园的归属感与自给自足的乐趣。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更多体现了诗人在自由与孤独之间的矛盾,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与畅快。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关于清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详细解读。
- 《陶渊明研究》:深入探讨陶渊明与自然的关系。
- 《古诗词鉴赏》:提供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