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题浯溪
作者: 卢察 〔宋代〕
逆孽滔天乱大伦,
忠邪淆杂竟何分。
欲知二圣巍巍力,
止在浯溪一首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社会混乱的局面,忠与邪的界限变得模糊,令人难以分辨。若想了解真正的圣人之道与伟大的力量,则只需在浯溪的这一首诗中寻找答案。
注释:
- 逆孽:指反常的罪孽或不正之事。
- 滔天:形容罪孽之大,如同天一样浩瀚。
- 大伦:指社会的道德伦理。
- 忠邪:忠诚与邪恶。
- 淆杂:混淆、杂乱。
- 二圣:指孔子与孟子,他们被尊称为“圣人”。
- 巍巍:形容高大、伟岸。
- 止在:止于、在于。
- 一首文:指这一首诗文。
典故解析:
- 二圣:孔子与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们的教导强调忠、孝、仁、义等伦理道德。诗人在此提到他们,意在表明真正的道德力量和智慧应当如何在混乱中被确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察,宋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见解为主,诗风深沉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诗作出现在一个道德混乱的时代,国家动荡不安,社会伦理受到冲击。诗人试图通过对浯溪的描写,表达对理想道德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鉴赏:
《再题浯溪》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矛盾与混乱。诗的前两句以强烈的情感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使用“逆孽滔天”这一极具冲击力的词汇,传达出对社会混乱的强烈不满和忧虑。接下来的“忠邪淆杂竟何分”,则表明了忠诚与邪恶之间的界限已不再明显,反映出人们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和迷茫。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于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提及“二圣”的伟力,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最后一句“止在浯溪一首文”则是诗人自信的宣言,认为这首诗能够传递出真正的道德力量,浯溪象征着净化与思考的场所,暗示着在世俗的纷扰中寻找真理的必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理想道德的缺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逆孽滔天乱大伦” - 描述了当时社会中不正之风的猖獗,损害了人们的伦理观念。
- “忠邪淆杂竟何分” - 表现出人们在复杂环境中对于忠诚与邪恶的难以辨认。
- “欲知二圣巍巍力” - 提出寻求真正的道德力量,指向儒家圣人的智慧。
- “止在浯溪一首文” - 认为这首诗能够指引人们找到真正的道德方向。
-
修辞手法:
- 对比:忠与邪的对立,突显社会的混乱。
- 夸张:用“滔天”形容罪孽的严重性,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切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 “逆孽”:象征着社会的黑暗面,反映出人性的堕落。
- “二圣”:象征着理想的道德与智慧,代表着人们心中向往的道德楷模。
- “浯溪”:象征着宁静与思考,是诗人寻求真理的理想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圣”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与庄子
- B. 孔子与孟子
- C. 老子与庄子
-
诗中“忠邪淆杂”的意思是什么?
- A. 忠诚与邪恶的界限清晰
- B. 忠诚与邪恶难以区分
- C. 忠诚被邪恶取代
-
“止在浯溪一首文”中的“浯溪”象征什么?
- A. 社会的混乱
- B. 诗人内心的宁静
- C. 追求道德的理想之地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社会动乱下的忧国情怀,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 王维《山居秋暝》:则表达了在宁静中对理想的追求,虽然主题不同,但都蕴含着对社会和自我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从古诗看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