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姚秋芷姑丈复有楚北之行填此赠别》
时间: 2025-01-19 14:51: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多时霜痕遍糁,满山红了乌桕。
斜阳怕照人离别,几日浓云絮厚。
潘鬓瘦已秋老,荷花丝断鸳鸯藕。
销魂还又。又柔橹枝枝,峭帆叶叶,重过汉江口。
天涯路,颇忆雨窗灯牗。
恼人情味如酒。当初尚道邮程苦,何况泪沾衫袖。
频执手。说我亦相如卧病文园久。
临行话旧,有潭水汪伦,匡庐李白,寄语问安否。
白话文翻译
不久,霜痕遍布了大地,满山的乌桕树也被染红了。
斜阳似乎害怕照耀人们的离别,几日的浓云像絮一样厚重。
潘江的鬓发已经因秋天而显得瘦弱,荷花的丝线也断了,鸳鸯的藕也随之消散。
心中的忧伤还在继续。柔和的桨声伴随着枝头的摇曳,峭立的帆影随风划过汉江口。
在这天涯之路上,我常常想起雨天窗前的灯火。
恼人的情感就像酒一样浓烈。当初我还认为邮程艰辛,更何况泪水沾湿了衫袖。
我们频频握手,我告诉你我也曾如相如那样在文园中卧病已久。
临行时我们聊起旧事,有潭水汪伦,有匡庐的李白,我寄语你问安好吗?
注释
- 霜痕:霜的痕迹,指秋冬时节的气候变化。
- 乌桕:一种植物,秋天时叶子变红。
- 斜阳:夕阳,暗示离别的时刻。
- 潘鬓:潘江的鬓发,寓意岁月流逝,容颜渐老。
- 鸳鸯藕:比喻爱情的美好与离别的痛苦。
- 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古代著名的文人,常被用来象征文人雅士。
- 匡庐:指匡庐山,李白曾在此写诗,象征着理想与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庆熹,清代诗人,其诗作多描绘山水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秀丽,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与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摸鱼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伤感情绪。诗开篇以“霜痕”和“满山红了乌桕”引入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着,斜阳的描绘和浓云的叠加,加深了离别的沉重感。诗中反复提及“执手”,不仅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也暗示着人际关系的珍贵。
在表达情感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如提到“相如”与“李白”,使得诗作意蕴更加深厚,体现出对古人豪情的向往与敬仰。此外,诗中“恼人情味如酒”的比喻,生动地将离别的苦涩与人情的醇厚相比较,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融,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共鸣,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深厚的人际情谊,以及在离别时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多时霜痕遍糁:不久的将来,霜冻遍布大地,暗示时节的变迁。
- 满山红了乌桕:乌桕树的叶子在秋天变得绚丽多彩,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 斜阳怕照人离别:夕阳的映照让人感到离别的伤感,似乎不愿意见证这一刻。
- 几日浓云絮厚:几天的阴云密布,加剧了离别的沉重。
- 潘鬓瘦已秋老:对友人容颜的关切,暗示岁月的无情。
- 荷花丝断鸳鸯藕:爱情的美好似乎也因离别而断裂。
- 销魂还又:内心的惆怅与思念如潮水般涌现。
- 又柔橹枝枝,峭帆叶叶,重过汉江口: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暗示对友谊的珍视。
- 天涯路,颇忆雨窗灯牗:在远行的路上,常常想起曾经的温暖时光。
- 恼人情味如酒:离别的情感如同醇酒,既甜美又苦涩。
- 当初尚道邮程苦:回忆起送别时的苦楚,感慨万千。
- 频执手:握手告别的情景,表现出不舍。
- 临行话旧:临行前的话语,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寄语问安否: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酒,生动形象。
- 拟人:斜阳似乎“害怕”照人,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美好祝愿,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友谊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痕: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乌桕:寓意秋天的美丽与萧瑟。
- 斜阳:代表离别的时刻,充满了情感的沉重。
- 鸳鸯藕:象征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桕”是指什么季节的植物?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恼人情味如酒”中的“酒”比喻什么?
- A. 友情
- B. 爱情
- C. 离别的苦涩
- D. 生活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潘鬓”是指什么?
- A. 容颜
- B. 头发
- C. 书法
- D. 画作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代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赵庆熹的《摸鱼儿》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而赵庆熹则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人际关系的珍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