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寻芳 三月二十日饯春》
时间: 2025-01-21 10:31: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倦寻芳 三月二十日饯春
作者: 冒殷书 〔清代〕
咄嗟过容,离别年年,舍我原惯。我定难留,留下乱红成片。
忆花朝,思寒食,更怀上巳情难遣。问春光,自古归何处,空随云散。
送行人缠绵不了,那个临歧,能免三叹。
却怪芳时,不把故人依恋。也似伤心无一语,奈何频倩啼莺唤。
更无端,变晴天雨悲风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离别的无奈。每年在这个时候,离别的情感如影随形,我本来就难以留住春光,只能看着繁花落尽。回忆着花朝的欢愉,想到寒食节的习俗,更加怀念上巳节的情感却难以排遣。我问春光,自古以来它去向何处,只能随云飘散。送行人时,缠绵的情感难以释怀,谁能在离别时不叹息?怪不得美好的时光总是与故人无缘,像是心中伤感却无言以对,只能频频听莺啼叫。更无奈的是,晴空突然变成雨,悲风夹杂着怨恨。
注释
- 咄嗟:叹息或呼唤的声音。
- 舍我原惯:我本来就习惯于离别。
- 乱红成片:形容花瓣纷纷落下,满地是红色的花瓣。
- 花朝、寒食、上巳:分别是古代的节日,花朝是春天赏花的日子,寒食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上巳节是春天游玩的日子。
- 春光:春天的景象或气息。
- 缠绵:感情深厚,难以割舍。
- 临歧:临近离别的时刻。
- 频倩啼莺唤:常常请求黄莺来啼鸣,以表达心中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冒殷书,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细腻。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春末,正值离别之际,诗人在送别友人之时,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倦寻芳 三月二十日饯春》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离别的无奈。开篇的叹息声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诉说着每年离别的习惯。诗中提到的“乱红成片”,不仅描绘出春日花落的景象,更象征着逝去的美好时光。
在对往昔节日的回忆中,诗人情感愈加深重。每一个节日都勾起对故人的思念,而“问春光,自古归何处”更是表露出对春光流逝的感慨。送行的时刻,诗人意识到离别的痛苦,心中不免感到缠绵与怅惘。诗的最后,晴天突降的雨和悲风的怨恨,象征着心情的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无奈与伤感。
整首诗在音韵和意境上都极为和谐,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离别的伤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咄嗟过容:以叹息开始,增添了离别的情感色彩。
- 离别年年:强调了每年都要经历的离别,增添了无奈感。
- 舍我原惯:表现出诗人对离别的习惯与无奈。
- 留下乱红成片:描绘春花落尽的情景,象征时间的流逝。
- 忆花朝,思寒食:回忆起过去的节日,增添了怀旧气息。
- 问春光,自古归何处:表达对春天去向的疑问与感慨。
- 送行人缠绵不了:送别时情感难以释怀。
- 哪个临歧,能免三叹:离别时难免叹息,表现了人们的共同感受。
- 却怪芳时,不把故人依恋:感叹美好的时光却无法与故人共享。
- 奈何频倩啼莺唤:心中伤感却无言以对,只能求莺鸟来叫唤。
- 更无端,变晴天雨悲风怨:结尾的悲情,表现了情感的波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落下比作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离别年年”与“舍我原惯”,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春光与云的交融,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和对故人的怀念,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表达了深切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着美好时光与希望。
- 乱红:代表了逝去的美好与离别的惆怅。
- 莺:象征着春天的声音与生命的活力。
- 晴天与雨:象征着情感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朝”是指哪个节日?
- A. 春天的祭祀节日
- B. 春天的赏花节日
- C. 秋天的收获节日
- D. 冬天的团圆节日
-
诗人对春光去向的疑问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C. 对故人的愤怒
-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 B. 春天的赏花节日
-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冒殷书的《倦寻芳》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冒殷书则在离别中融合了对自然的叹息,展现了更为广阔的情感视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