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衣寺》

时间: 2024-12-29 20:00:08

渐觉溪声杳,山深古木稀。

烂柯无客到,飞锡有僧归。

宝盖临丹阙,莲花傍紫薇。

祇疑诸祖后,此地说传衣。

意思解释

游天衣寺

作者: 刘宗周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渐觉溪声杳,山深古木稀。
烂柯无客到,飞锡有僧归。
宝盖临丹阙,莲花傍紫薇。
祇疑诸祖后,此地说传衣。

白话文翻译:

渐渐地听不见溪流的声音,山中幽深,古树稀疏。
烂柯山上没有客人光临,只有僧人手持锡杖返回。
华丽的宝盖映照在丹色的庙宇上,莲花生长在紫薇花旁。
我只疑惑这里是否是诸祖的传承之地,此地是否有传授衣钵之言。

注释:

  • 渐觉:渐渐地感到。
  • 溪声杳:溪水的声音逐渐变得微弱。
  • 烂柯:烂柯山,地名。
  • 飞锡:僧人持有的锡杖。
  • 宝盖:指庙宇的屋顶。
  • 丹阙:指红色的庙宇。
  • 紫薇:一种花卉,象征美好。
  • 诸祖:指佛教中的祖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宗周,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集中在诗歌和散文上,擅长描写山水风光,诗风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游览天衣寺时,表达了诗人对寺庙宁静环境的感悟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重视。

诗歌鉴赏:

《游天衣寺》是一首描写山水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诗作。全诗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展现了天衣寺的幽静和僧人的归来,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理念的思考。诗的开头“渐觉溪声杳,山深古木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寂静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清幽的环境。接着提到“烂柯无客到,飞锡有僧归”,通过僧人的归来,隐喻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超脱,突显了寺庙的清净与灵性。

“宝盖临丹阙,莲花傍紫薇”则是对寺庙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进一步描写,表现出佛教文化的庄重与美丽。最后一句“祇疑诸祖后,此地说传衣”则引发读者对佛教传承的思考,暗示了这里或许是佛教真理的传承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在意象上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展现了诗人内心对自然、宁静及宗教的思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渐觉溪声杳:溪水声似乎逐渐消失,暗示环境的静谧。
  • 山深古木稀:山中深处,古老的树木稀少,表现出一种荒凉感。
  • 烂柯无客到:烂柯山上没有访客,突出寺庙的冷清。
  • 飞锡有僧归:唯一回来的只有持锡杖的僧人,象征灵性的回归。
  • 宝盖临丹阙:华丽的庙宇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庄严。
  • 莲花傍紫薇:莲花和紫薇花相伴,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祇疑诸祖后:对此地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感到疑惑。
  • 此地说传衣:此处或许与佛教的传承有关。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 对仗:如“烂柯无客到,飞锡有僧归”,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佛教文化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宗教传承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流动的时间与生命。
  • 古木:象征历史与沧桑感。
  • 僧人:代表宗教信仰与内心的平和。
  • 莲花:象征纯洁与高尚的品质。
  • 紫薇:代表美丽与生命的绽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名是什么?
    A. 烂柯山
    B. 天衣山
    C. 迎客松
    答案:A

  2. 诗中的“飞锡”指的是什么?
    A. 飞来的鸟
    B. 僧人的锡杖
    C. 风的声音
    答案:B

  3.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宗教文化的探讨
    C. 对人生的感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临安邸》——林升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游天衣寺》与《题临安邸》: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游天衣寺》更侧重于自然与宗教的结合,而《题临安邸》则更多表现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此诗的深邃意境和优美表达,使得它在明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细细品味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