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津渡渡黄河即目》

时间: 2025-01-17 09:34:14

秋声莽莽马萧萧,汝陕西来极望遥。

三晋河山趋浴下,二陵风雨过中条。

英雄故里人争说,井邑先民泽未彫。

半载程途两万里,凭谁肝胆诉无聊。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茅津渡渡黄河即目

作者: 郭鉴庚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秋声莽莽马萧萧,汝陕西来极望遥。
三晋河山趋浴下,二陵风雨过中条。
英雄故里人争说,井邑先民泽未彘。
半载程途两万里,凭谁肝胆诉无聊。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声音淒淒切切,马儿嘶鸣不断,你从陕西而来,远望着无边的天际。
三晋的山河在黄河之下奔流,二陵的风雨已过中条山。
英雄的故乡人们争相谈论,井邑的先民恩泽尚未消失。
半年的旅途走过两万里,凭谁将心中的烦闷诉说出来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莽莽:形容声音或景象浩大、模糊。
  • :你,古代对人的称呼。
  • 三晋:指山西省的地名,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 二陵:指的是西汉的平陵和东汉的光武陵,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陵墓。
  • 井邑:指小村落、乡村。
  • 泽未彘:意为恩泽尚未消失,"彘"为猪,通常指恩泽如同养猪一样丰厚。

典故解析:

  • 三晋:三晋是指山西的晋国,历史上诸多英才辈出。
  • 二陵:典指汉朝的两个著名陵墓,历史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鉴庚,清代诗人,生于山西,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家国情怀,体现个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郭鉴庚的旅途中,借渡黄河之际,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心境的孤独。


诗歌鉴赏:

《茅津渡渡黄河即目》是一首充满历史沉重感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秋天萧瑟的景象和长途跋涉的疲惫,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开篇的“秋声莽莽马萧萧”,不仅营造出了一种萧条的氛围,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和孤寂感。紧接着,诗人提到从陕西而来的远望,似乎在寻找故乡的痕迹,却又无比渺小,体现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诗中提到的“三晋河山”和“二陵风雨”,一方面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历史变迁的思索。尤其是“英雄故里人争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尽管时光荏苒,英雄的故事仍然在流传。

最后两句“半载程途两万里,凭谁肝胆诉无聊”,表达了诗人漫长旅程中的无奈与孤独,情感愈发深沉。整首诗在清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中,形成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刻反思,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声莽莽马萧萧:描绘秋天的声音与马匹的嘶鸣,展现一种孤寂的氛围。
  2. 汝陕西来极望遥:指代旅者从陕西而来,眼前的景象遥不可及。
  3. 三晋河山趋浴下:提到三晋地区的山河,暗示历史的深厚。
  4. 二陵风雨过中条:历史人物的陵墓已被风雨侵蚀,暗示光阴的流逝。
  5. 英雄故里人争说:人们谈论英雄,显示出对历史的敬仰。
  6. 井邑先民泽未彘:先民的恩泽仍在,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
  7. 半载程途两万里:漫长的旅途,感叹行程的遥远。
  8. 凭谁肝胆诉无聊:感慨无人倾诉内心的无聊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声音与景象进行比喻,增强意境。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秋声莽莽”赋予秋天以生命,渲染气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思,同时抒发了长途跋涉中内心的孤独感与无奈,体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内心的孤寂。
  • :代表旅途的艰辛和流动的生活。
  • 三晋:象征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根基。
  • 二陵:代表着历史人物的辉煌与逝去。
  • 旅途:象征着人生的漫长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晋”指的是哪个地区? A. 陕西
    B. 山西
    C. 河南
    答案:B

  2. 诗人通过“马萧萧”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孤寂
    C. 快乐
    答案:B

  3. “凭谁肝胆诉无聊”中的“无聊”指的是什么? A. 对旅途的疲惫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历史的感慨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郭鉴庚与杜甫在抒发家国情怀的方式,郭鉴庚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加强调对社会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人作品选》
  2. 《古诗鉴赏与解析》
  3.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