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泉
作者:齐己 〔唐代〕
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空。
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
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
几曾庐岳听,到晓与僧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耸的落石有几万丈,冷冷的泉声在空中飘荡。初秋的第一场雨过后,夜深时我在山中听着水声。只有月光照在墙壁上,周围没有一丝风声。几次我曾在庐岳听水声,直到天亮时与僧人一起分享这静谧的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仞:古代长度单位,约合现在的3.33米,这里形容落石的高度。
- 冷声:指泉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 照壁月:月光照在墙壁上。
- 庐岳:庐山的简称,因其险峻而闻名。
典故解析:
- 庐岳:庐山位于今江西省,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齐己作为一名僧人,常在此处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惟道,号弘觉,唐代著名僧人,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绘山水景色和禅理为主,具有深厚的宗教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齐己在庐山修行期间,表达了他在自然中聆听泉声的宁静体验,反映了唐代山水文化的盛行以及对自然的崇尚。
诗歌鉴赏:
这首《听泉》以其宁静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引人入胜。诗中通过对泉水声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清凉。开头两句“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空”,以夸张的落石高度和冷静的泉水声,营造出一种悬崖峭壁的险峻和水声的清冷,暗示了自然的宏伟与作者的渺小。接着“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描绘了秋雨后的山中夜景,增加了时间与空间的层次感,使得静谧的氛围更加浓厚。最后两句“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表达了在静谧环境中,只有月光映照,周围毫无声息的寂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整首诗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美,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齐己作为僧人的内心宁静与对自然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石几万仞:形象地描绘出高耸的山石,给人以压迫感。
- 冷声飘远空:泉水的声音清冷且悠远,传达出一种孤寂。
- 高秋初雨后:时间背景设定在高秋,雨后的空气清新,增添了诗的意境。
- 半夜乱山中:强调了夜晚的幽暗与山的复杂,增强了神秘感。
- 只有照壁月:月光成为唯一的光源,象征着孤独与静谧。
- 更无吹叶风:没有风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几曾庐岳听:回忆以往在庐岳的经历,增添了诗的个人色彩。
- 到晓与僧同:与僧人一起度过清晨,暗示了和谐与友谊。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几万仞”形容落石,增强视觉冲击力。
- 对仗:如“冷声飘远空”与“更无吹叶风”,增强诗句的韵律感。
- 象征:月光象征着孤独与宁静,泉水声象征着自然的声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中寻求宁静与内心平和的愿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孤独与沉思的哲学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石:象征着自然的伟岸与力量。
- 泉声: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声音的清澈。
- 月:象征着静谧与孤独,反映内心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庐岳”指的是哪个山? A. 泰山
B. 庐山
C. 华山
D. 黄山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哪个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只有照壁月”中的“照壁”指的是什么? A. 墙壁
B. 河流
C. 山峰
D. 树木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齐己的《听泉》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但齐己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王维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二者在主题上有着微妙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齐己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