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白话文翻译
这座高亭已经废弃很久,下面有一个养鱼的池塘。
暮色渐渐笼罩千山,春风吹来百草的芳香。
市桥上人迹寥寥,古寺里的竹子显得苍翠。
鹳和鹤飞来飞去,不知道它们要去哪里,叫声回荡在夕阳下。
注释
- 高亭:高高的亭子,表示一种古老的建筑。
- 废已久:表示亭子已经荒废了很长时间。
- 种鱼塘:养鱼的池塘。
- 暮色:黄昏时分的光线。
- 千山入:千山都被暮色笼罩。
- 春风百草香:春风送来百花和草木的香气。
- 市桥:指市区的桥。
- 寂寂:形容环境的安静。
- 苍苍:形容颜色深沉,通常指竹子。
- 鹳鹤:指一种鸟类,象征着自由和宁静。
- 号鸣:鸟类的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以其多才多艺闻名,尤其是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诗风豪放,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在闲暇中漫步于自然之中的感受。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傍晚,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是苏轼在闲暇时的即兴之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诗人在四望亭下的鱼池旁漫步,感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全诗通过对高亭、鱼塘、暮色、春风和人迹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恬淡、闲适的氛围。
“高亭废已久”一句,既是对亭子沧桑的感慨,也隐喻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时间的推移与自然的常在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永恒。接下来的“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暮色降临,春风拂面,带来了草木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
整首诗以“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展现了人迹罕至的静谧,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渗透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亲近。而最后一句“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则是对鸟类自由飞翔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
这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展现了苏轼深厚的诗歌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亭废已久:揭示了亭子的历史,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下有种鱼塘:展现了自然与人造环境的结合。
- 暮色千山入: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春风百草香:传达了春天的气息,象征生机与希望。
- 市桥人寂寂:描绘了人迹罕至的宁静,反映孤独感。
- 古寺竹苍苍:古寺的竹子象征着岁月的积淀与沉静。
- 鹳鹤来何处:引发思考,表现对自由的向往。
- 号鸣满夕阳:鸟鸣声与夕阳交织,形成了美好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风百草香”中的“香”,以春风来传达自然的美。
- 拟人:鹳鹤的“号鸣”表现出鸟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归属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亭:象征着历史与过往。
- 鱼塘:代表自然的生机与人类的生活。
- 暮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宁静的氛围。
- 春风:代表生机与希望。
- 市桥:暗示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孤独。
- 古寺竹:象征岁月的沉淀与智慧。
- 鹳鹤:象征自由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亭”指的是什么?
A. 一座高楼
B. 一座废弃的亭子
C. 一座宫殿 -
“春风百草香”表达了什么意境?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萧瑟
C. 冬天的严寒 -
诗中描绘的环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A. 喧闹与繁忙
B. 宁静与安详
C. 悲伤与孤独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之美,展现诗人对静谧环境的热爱。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流动的自然与人生的瞬息万变。
诗词对比
苏轼与王维的自然诗歌风格各有千秋。苏轼的诗更加豪放,常带有个人情感;而王维则以细腻、清新著称,往往通过景物传达更深的哲思。两位诗人在自然描绘上的异同,展现了宋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