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歌妓)》

时间: 2025-01-06 04:33:55

绣帘高卷倾城出。

灯前潋滟横波溢。

皓齿发清歌。

春愁入翠蛾。

凄音休怨乱。

我已先肠断。

遗响下清虚。

累累一串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歌妓)
作者:苏轼

绣帘高卷倾城出。
灯前潋滟横波溢。
皓齿发清歌。
春愁入翠蛾。
凄音休怨乱。
我已先肠断。
遗响下清虚。
累累一串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歌妓在灯下高卷绣帘,倾城的美景尽显眼前。她在灯光下轻声吟唱,音调如水波般荡漾,清脆动听。她的美丽和歌声引发了春天的愁绪,令人心碎。她的凄凉歌声不应再怨恨那些纷乱的情感,因我早已心如刀割。最后,余音袅袅回荡在空虚的夜晚,宛如一串串璀璨的珍珠。

注释:

字词注释:

  • 绣帘:绣有花纹的帘子,常用于装饰。
  • 倾城:形容美丽,倾国倾城。
  •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 皓齿: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的美貌。
  • 翠蛾:形容女子的眉眼,娇美动人。
  • 凄音:悲伤的歌声。
  • 肠断:形容心中悲痛欲绝。
  • 清虚:清冷空旷的环境。
  • 累累一串珠:形容美妙的歌声如同串珠般悦耳。

典故解析:
“累累一串珠”常用来形容美妙的声韵,借用珠子来比喻音声的美妙,表达音乐的动人心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多变,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领域。

创作背景:
《菩萨蛮(歌妓)》创作于苏轼的中年时期,正值其政治生涯的起伏中。此时他经历了多次贬谪,对人生的感慨愈加深刻,诗中流露出对美的追求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歌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歌妓在灯下吟唱的场景,展现了其绝美的外貌与动听的歌声。开篇“绣帘高卷倾城出”,立即引入读者的视线,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灯光闪烁、妆容精致的歌妓世界。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灯前潋滟横波溢”,展现了歌妓在灯光下的优雅,声如水波般轻柔动人。

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春愁逐渐渗透进来,表现出歌妓内心的无奈与伤感。“凄音休怨乱”,恰似在劝慰自己,不要再因情感的纷扰而感到痛苦。最后“遗响下清虚”,诗人在夜深人静时,余音缭绕,回荡在空旷的空间中,仿佛是对失去的无尽怀念。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凄凉的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帘高卷倾城出”:描绘歌妓在灯下高卷帘子,展现出她的美丽。
  • “灯前潋滟横波溢”:形象地表现出她在灯光下轻声吟唱的动人情景。
  • “皓齿发清歌”:强调她的美丽及其动听的歌声。
  • “春愁入翠蛾”:暗示因歌声而引发的愁绪,如春天的愁苦。
  • “凄音休怨乱”:劝诫自己不要再因感情纠葛而怨恨。
  • “我已先肠断”:表达内心深处的伤痛,感情的纠结。
  • “遗响下清虚”:音乐的余音在空虚的夜晚回荡,充满怀旧之情。
  • “累累一串珠”:最后以音声如珠的美妙作结,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修辞手法:

  • 比喻:“遗响下清虚”中的“遗响”比喻歌声的余韵,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 对仗:如“皓齿发清歌”与“春愁入翠蛾”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歌妓的描绘,展现了美丽与哀愁并存的复杂情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绣帘:象征美丽与华丽的生活。
  • 灯光:象征温暖与希望,同时也暗示孤独的夜晚。
  • :象征美好的声音和珍贵的回忆,表达对过去的留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绣帘高卷倾城出”中,“倾城”指的是:
    A. 城市的倾覆
    B. 美丽的女子
    C. 战争的胜利

  2. “凄音休怨乱”中的“怨乱”是指:
    A. 对音乐的怨恨
    B. 情感的纷乱
    C. 美好的回忆

  3. “遗响下清虚”是指余音如何?
    A. 在空虚的空间中回荡
    B. 在喧闹的城市中消失
    C. 在春天的花丛中飘散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感伤。
  • 周邦彦《兰亭集序》:同样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及情感的细腻,但苏轼的词更为豪放,而李清照的词则显得婉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为《菩萨蛮(歌妓)》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