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雨叹 其一》

时间: 2025-01-05 10:33:08

春无雨,农民苦。

麦苗短,枯遑萟。

稷黍女,缚柳条。

男打鼓圭璧,告神神不语。

泪滴秋田未耕土。

黑云四塞天如墨,望雨不来试风色。

乱飞急点土未湿,风动云行留不得,举头忽见纤纤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雨叹 其一
春无雨,农民苦。
麦苗短,枯遑萟。
稷黍女,缚柳条。
男打鼓圭璧,告神神不语。
泪滴秋田未耕土。
黑云四塞天如墨,
望雨不来试风色。
乱飞急点土未湿,
风动云行留不得,
举头忽见纤纤月。

白话文翻译

春天没有雨,农民们苦不堪言。
小麦苗生长得很矮,干枯无助。
农女们用柳条扎束稻谷。
男人敲打着鼓,向神灵祈求,神灵却不作回应。
泪水滴落在尚未耕种的秋田上。
黑云遮住天空,如同墨汁般浓重,
盼望着雨水降临,却只是在试探风的变化。
纷乱的飞尘急促落下,泥土仍然未曾湿润,
风吹云行,似乎留不住,
抬头却意外看到那一弯纤细的月亮。

注释

  • 枯遑萟:意为麦苗短小,枯萎的样子。
  • 稷黍:稷和黍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
  • 缚柳条:用柳条捆绑农作物,体现农村生活。
  • 圭璧:古代祭祀用的器物,这里指代对神灵的敬畏。
  • 四塞:四面被围住,形容天空乌云密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孔庆瑚,清代诗人,以其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对人间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季,农民面临干旱,缺乏雨水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直接影响他们的生计。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苦楚,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诗歌鉴赏

《不雨叹 其一》以春天的干旱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因缺乏雨水而遭受的苦难。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无奈。开篇即以“春无雨,农民苦”点明主题,简洁而有力。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描绘了农田的窘境,小麦苗短小、干枯的情景,展现了农作物因缺水而遭受的困境。

诗中“男打鼓圭璧,告神神不语”一联,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祈求与无奈,暗示着人们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接下来的“泪滴秋田未耕土”则突显了农民的悲伤与焦虑,等待着雨水的盼望与失落交织在一起。

最后两句“风动云行留不得,举头忽见纤纤月”,通过“月”的意象,给人以一丝希望,暗示在绝望中仍可寻找到生的希望。这种希望与绝望的对比,恰恰反映了农民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坚韧,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无雨,农民苦:直接点明题旨,反映农民的痛苦。
  2. 麦苗短,枯遑萟:描述因缺水导致的小麦生长不良。
  3. 稷黍女,缚柳条:展现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场景。
  4. 男打鼓圭璧,告神神不语:表现对神灵的祈求与失落。
  5. 泪滴秋田未耕土:为即将到来的秋季忧心忡忡。
  6. 黑云四塞天如墨:描绘阴沉的天气,暗示干旱的严重性。
  7. 望雨不来试风色:期待雨水却无望,试探天气变化。
  8. 乱飞急点土未湿:描写干燥的土壤和飞扬的尘土。
  9. 风动云行留不得:感叹风云变幻,无法把握。
  10. 举头忽见纤纤月:意外的看到月亮,象征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空比作“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密布的情景。
  • 拟人:神灵不语,表现出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无奈。
  • 对仗:诗句多采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干旱造成的苦难,表达了对农民生活困境的关注,同时也传达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麦苗:代表农作物生长的希望。
  • 神灵:象征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 黑云:暗示困境与压迫。
  • 月亮:象征希望与美好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农民苦”的原因是什么?
    A. 春天来了
    B. 春天没有雨
    C. 农田耕种完成
    D. 秋天即将到来

  2.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神灵的祈求?
    A. 男打鼓圭璧,告神神不语
    B. 风动云行留不得
    C. 泪滴秋田未耕土
    D. 黑云四塞天如墨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纤纤月”象征着什么?
    A. 绝望
    B. 希望
    C. 干旱
    D. 农田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写了春天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苦难。
  • 《静夜思》(李白):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春无雨》(李白)与《不雨叹 其一》在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的作品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孔庆瑚则更关注社会民生和农民的困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