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 其二 西湖泛月》

时间: 2025-01-14 13:22:54

山光黛浮。

帘波月流。

画桡惊起沙鸥。

笑先侬白头。

哀蝉咽秋。

吟蛩絮愁。

旧游如梦难留。

冷花滩钓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太平 其二 西湖泛月
作者: 赵我佩 〔清代〕

山光黛浮。帘波月流。画桡惊起沙鸥。
笑先侬白头。哀蝉咽秋。吟蛩絮愁。
旧游如梦难留。冷花滩钓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夜景。山色如黛,波光荡漾,月光在水面上流动。小舟划过,惊起了沙鸥。笑着说,这位老者头发已白。秋天的蝉鸣哀怨而缠绵,蟋蟀的吟唱充满忧愁。往日的游玩如梦一般难以留住,只有冷清的花滩和钓鱼的小舟让我感到孤独。

注释:

  • :指深青色,形容山色。
  • 帘波:指水波如帘,形容水面的波光。
  • 画桡:画舫(小船),用来形容轻盈的船只。
  • 沙鸥:在沙滩上栖息的海鸥。
  • 先侬:指年长者,古代常用以称呼长辈或尊者。
  • 哀蝉:秋天蝉鸣的哀伤声。
  • 吟蛩:蟋蟀的鸣叫声。
  • 旧游如梦:过去的游玩经历如同梦境,不易留存。
  • 冷花滩:冷清的花草滩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我佩,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西湖之畔,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对往日游玩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充满情感的语言,展现了西湖的自然之美及诗人内心的感慨。开篇的“山光黛浮”,以视觉的色彩描摹出山水的静谧;而“帘波月流”则通过月光的流动,增添了夜景的柔美。接着,诗人用“画桡惊起沙鸥”描绘了小舟划过水面时的动态美,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笑先侬白头”则表现了时间的流逝,面对老人的白发,诗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接下来的“哀蝉咽秋”,与“吟蛩絮愁”交织出一幅秋天的悲伤画面,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忧愁。

结尾的“旧游如梦难留”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充满了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在描写西湖的美景时,渗透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哲思,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光黛浮:描绘山的颜色,带有轻微的黛色,给人以清幽的感受。
  2. 帘波月流:水面如帘,月光在水中流动,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3. 画桡惊起沙鸥:小舟划过,扰动了水面,惊起在沙滩上栖息的沙鸥,表现了动态美。
  4. 笑先侬白头:看到老者白发,诗人心中生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5. 哀蝉咽秋:蝉声悲哀,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一种悲凉的气氛。
  6. 吟蛩絮愁:蟋蟀的鸣叫,似乎在诉说着忧愁,进一步深化了情感。
  7. 旧游如梦难留:过去的游玩经历如梦般美好却难以再现,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8. 冷花滩钓舟:冷清的花滩和钓鱼的小舟,象征着孤独与无奈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光黛浮”,山被比作黛色,形象生动。
  • 拟人:如“哀蝉咽秋”,将蝉的鸣叫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 山光:象征着自然的美与宁静。
  • 月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光阴的无情。
  • 沙鸥: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 蝉、蛩:象征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脆弱。
  • 冷花滩:象征孤独与失落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光黛浮”中的“黛”指的是什么颜色?
    A. 红色
    B. 深青色
    C. 黄色

  2. 诗人对过往游玩的感受是?
    A. 怀念与快乐
    B. 无奈与惆怅
    C. 忘却与轻松

  3. 句“哀蝉咽秋”中“哀”字的意思是?
    A. 哭泣
    B. 悲伤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出对时间与生活的感慨,但侧重于国事与个人的忧虑。
  • 李白《将进酒》:更强调放纵与享乐,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直接反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西湖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