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

时间: 2025-01-04 10:21:00

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

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
王令

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
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

白话文翻译:

将古诗译为白话文,帮助用户理解诗意。

这位先生的志向早已体现在诗中,作为弟子,何妨来弹奏瑟乐呢?
如果像伊尹和周公那样有职任,命运如孔子和孟子那样就无须归隐。
我想要在四海之间乘木筏而去,怎能高傲地谢绝西山的粗粟呢?
这条道路难以言说,而我尚未实现理想,暂时还是随世俗而行吧。

注释:

  • 先生:指王令所尊敬的前辈诗人或老师。
  • 弟子:指王令自己,表示谦逊。
  • 鼓瑟:弹奏瑟,指文人间的交流。
  • 伊周:指伊尹与周公,贤臣的代表。
  • 孔孟:孔子与孟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象征高尚的理想。
  • 乘槎:乘坐木筏,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 高谢:高傲地拒绝。
  • 食粟:表示生活的物质条件,西山名产是谷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宋代诗人,字子真,号志道,擅长诗词,兼及散文,作品多反映士人的理想与追求,思想深邃,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际。王令在诗中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现实中的妥协与无奈。

诗歌鉴赏:

王令的《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引人深思。诗中,王令以“先生”和“弟子”自喻,展现了对前辈的尊敬和对理想的追求。首句开篇,强调先贤之志与弟子之情,既表明师承关系,也暗含自身追求的执着。接下来,诗人提及历史上的贤明之士,表达了对他们的向往,反映出对现实社会中理想与责任的思考。

在“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中,诗人描绘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然而又不失对现实的清醒认知,表明自己并非完全拒绝世俗的生活,而是渴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整首诗气韵悠长,情感深沉,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最终以“且当从世共依违”结束,表达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生素志已形诗:老师的志向已经在诗中体现。
  2. 弟子何妨鼓瑟希:作为弟子,何妨来弹奏瑟乐,表示对老师的敬仰。
  3. 时若伊周方有任:如果像伊尹和周公那样有责任。
  4. 命如孔孟可无归:命运如孔子和孟子那样就无需归隐。
  5. 要终四海乘槎去:想在四海之间乘木筏而去。
  6. 高谢西山食粟非:怎能高傲地拒绝西山的粗粟呢?
  7. 此道难言身未果:这条道路难以言说,而我还未实现理想。
  8. 且当从世共依违:暂时还是随世俗而行吧。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理想的追求比作乘槎,体现自由自在的生活愿望。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妥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和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文人雅趣与交流。
  2. :象征自由与无拘束的理想生活。
  3. 西山食粟:象征对物质生活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令的《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追求理想
    b) 对财富的渴望
    c) 对名声的追求

  2. 诗中提到的“伊周”是指哪些历史人物? a) 孔子
    b) 伊尹与周公
    c) 李白与杜甫

  3. “乘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困境
    b) 自由自在的生活
    c) 追求名利

答案

  1. a) 追求理想
  2. b) 伊尹与周公
  3. b) 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王令的《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是表现追求理想的诗作,但王令更侧重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李白则强调享受当下的豪情。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王令诗词研究》
  4. 《李白与王令的诗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