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东野诗》
时间: 2025-01-19 20:05:38意思解释
还东野诗
原文展示
吾於古人少所同,惟识韩家十八翁。其辞浩大无崖岸,有似碧海吞浸秋晴空。此老颇自负,把人常常看。于时未尝有夸诧,只说东野口不乾。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能得韩老低头拜,料得亦是无量文章人。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三日三夜读不倦,坐得脊折臀生胑。旁人笑我苦若是,何为竟此故字纸。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吾闻旁人笑,叹之殊不已。又畏童子言,藏之不敢示。奈何天下俱若然,吾与东野安得不泯焉。
白话文翻译
我与古人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只认识韩家那位八十岁的老人。他的诗句浩瀚如海,无边无际,像碧海吞噬秋日晴空。这位老人颇为自负,常常看人。那时我未曾夸耀,只是说东野的口才并不干枯。我生在晚年,对东野的身世毫无了解。若能得到韩老的点头拜访,想必也是无量的文人。前几天杜子长借给我《孟子》的诗歌,三天三夜读得不厌,坐得脊背折了,臀部生了痔疮。旁人笑我如此苦,何必为这几页字纸。小朋友请我把它烧掉,我对这首诗读得苦涩不喜欢。我听见旁人笑,感叹不已,又害怕小朋友的言语,藏着不敢示人。奈何天下的人都如此,我与东野又怎么能不被淹没呢?
注释
- 韩家十八翁:指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因其文章著称。
- 东野:指东野的诗人身份,可能是指作者对当时诗坛的某种看法。
- 杜子长:指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 孟子:《孟子》为儒家经典之一,诗中借用以展示古代诗文的魅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古文的推崇而闻名。生平经历对其文化认知有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这首诗在王令晚年创作,反映他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对自身文学境遇的无奈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还东野诗》通过对古人的崇拜与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示了王令对文学的执着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提到的韩家十八翁与杜子长,象征着古代文学的高峰,王令通过对这些文人的敬仰,表达了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卑与渺小。诗中“碧海吞浸秋晴空”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古文的博大精深,显示了作者对古文的深厚情感。而“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则流露出他对自己文学追求的无奈与困惑。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对文学的热爱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於古人少所同”:我与古人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 “惟识韩家十八翁”:我只认识韩愈这位老者。
- “其辞浩大无崖岸”:他的诗句浩瀚如大海,宽广无垠。
- “有似碧海吞浸秋晴空”:像碧海吞没了秋日的晴空,意境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韩愈的诗比喻为“碧海”,表现其深邃与博大。
- 对仗:诗句中常见对仗工整,增强了文采。
主题思想:诗中表现了对古人文学成就的崇敬,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文学水平的自卑与无奈,反映文人的敏感与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海:象征浩瀚的文学境界。
- 秋晴空:象征清澈透明的心境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韩家十八翁”是指谁?
- A. 杜甫
- B. 韩愈
- C. 孟子
- D. 白居易
-
诗人读《孟子》时的感受是什么?
- A. 喜欢
- B. 苦涩
- C. 无所谓
- D. 激动
答案:
- B. 韩愈
- B. 苦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词对比: 对比王令与杜甫的作品,王令更侧重于对古人的敬仰与自我反思,而杜甫则更多表现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两人都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但各自的主题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令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