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六日安国镇道中》
时间: 2025-01-01 12:43:04意思解释
正月六日安国镇道中
作者: 龚景瀚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积雪半遮山,残冰犹在地。
旭日射车窗,盎然有暖意。
柳芽苞欲放,草色淡如睡。
青葱未可言,各各含生气。
因思前夜冷,缩脚不成寐。
相去未经句,寒暄何太异。
物极势必反,阳开本阴閟。
至此见天心,因之悟人事。
今兹看长养,畅畅群生遂。
寄语苦寒人,慎勿怨憔悴。
白话文翻译:
积雪半遮住山峰,地上仍有残留的冰块。
旭日透过车窗,温暖的阳光让我感到舒适。
柳芽开始萌发,草色如同沉睡般淡雅。
青葱的生机尚未显现,万物皆蕴含着生命的气息。
想起前夜的寒冷,缩脚无法入睡。
彼此间未曾交流,寒暄显得格外不同。
事物到极点必然反转,阳光普照之时阴影也会消退。
在此时我看到了天的本心,从中领悟到人事的道理。
今天看到万物的生长,欣喜地感受到生命的蓬勃。
我寄语那些在寒冷中挣扎的人们,切莫怨恨自己的憔悴。
注释:
- 积雪:覆盖大地的雪。
- 残冰:未完全融化的冰块。
- 旭日:早晨的阳光。
- 柳芽:柳树的芽。
- 青葱:形容植物生长得茂盛。
- 寒暄:寒冷天气下的问候。
- 物极势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反转。
- 天心:天的本心,指自然的规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景瀚,清代诗人,生于明末,生活在清初,精于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中的细节入诗,表达对自然和人事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正月初六,正值冬末春初,诗人在安国镇的路途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借此抒发对季节变迁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寒冷困境的理解。首联通过“积雪”和“残冰”描绘出严冬的景象,而后随着“旭日”的升起,阳光的温暖开始驱散寒冷,象征着新生的希望。接着,诗人描绘了柳芽和草色,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诗人通过反思前夜的寒冷,表达了对人世间冷暖变化的感慨,也引出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后半部分的“物极势必反”揭示了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强调了阳光的到来终将驱散阴霾,给人带来希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哲理的世界,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希望,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积雪半遮山,残冰犹在地。
描绘冬天的景象,山上有积雪,地上仍有冰块,营造出寒冷的氛围。 -
旭日射车窗,盎然有暖意。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带来了温暖的感觉,象征着新生的希望。 -
柳芽苞欲放,草色淡如睡。
柳树的芽开始萌动,春天的气息渐渐显现,草色则显得柔和,像是沉睡中的生命。 -
青葱未可言,各各含生气。
虽然青葱的生机尚未完全显现,但万物都蕴含着生命的气息。 -
因思前夜冷,缩脚不成寐。
想起前夜的寒冷,不由得缩起脚来,难以入睡,表现出对寒冷的感受。 -
相去未经句,寒暄何太异。
彼此未曾交流,寒暄的方式显得格外不同,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
物极势必反,阳开本阴閟。
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反转,阳光的出现也意味着阴影的消退,表达了自然规律。 -
至此见天心,因之悟人事。
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表现出哲学的思考。 -
今兹看长养,畅畅群生遂。
今天看到了万物的生长,感到欣喜和满足,表达出对生命的赞美。 -
寄语苦寒人,慎勿怨憔悴。
寄语那些在寒冷中挣扎的人们,切忌怨恨自己的憔悴,要保持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草色淡如睡”用睡眠比喻草色的柔和,生动形象。
- 对仗: 前后句之间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各各含生气”使万物具有人性,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困境的理解,鼓励人们在寒冷中保持希望,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意象分析:
- 积雪、残冰: 代表冬天的寒冷和艰难。
- 旭日: 代表希望、温暖和新生。
- 柳芽、草色: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再生。
- 寒暄: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A)对寒冷的抱怨 (B)对生命的赞美 (C)对春天的期待
- “物极势必反”的意思是:(A)事物到达极点会反转 (B)事物永远不会改变 (C)事物会一直保持不变
- 诗中提到的“旭日”象征着:(A)寒冷 (B)希望 (C)绝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更加豪放,表达对国家的忧思。
-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春天的气息,与龚景瀚的作品共同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龚景瀚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