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但肯寻诗便有诗,
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多为绝妙词。
白话文翻译:
只要肯去寻找诗歌,就一定能找到诗歌;心灵相通的片刻,便是我的老师。夕阳下的芳草,这些平常的事物,能够化作绝妙的词句。
注释:
- 但肯:只要愿意。
- 寻诗:寻找诗歌。
- 灵犀一点:指心灵相通,灵犀指的是灵巧的心思。
- 吾师:我的老师,指诗歌的启发和教导。
- 夕阳芳草:夕阳下的芳草,常指平常的事物。
- 解用:能够运用、理解。
- 绝妙词:极好的词句。
典故解析:
“灵犀一点”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寓意心灵的默契。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与自然或诗歌之间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云,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他的诗歌具有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特点,尤其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与自然之美,代表作有《随园诗话》等。
创作背景:
《遣兴》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袁枚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处于清代中后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诗歌寻找内心的宁静与乐趣。
诗歌鉴赏:
《遣兴》是一首极具个人色彩的诗作,袁枚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观察。诗的开头便明确提出“但肯寻诗便有诗”,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积极的创作态度,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情。接下来的“灵犀一点是吾师”,更是将诗与灵性相结合,强调心灵的感应与自然的启发。在这一句中,诗人与自然、与诗歌的关系被高度概括,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夕阳芳草寻常物”一语,诗人以平常的景物为背景,表明美与诗并非来源于华丽的事物,而是源自于细微的日常生活。最后一句“解用多为绝妙词”,强调了对这些寻常景物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表现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自信与热爱。
整首诗简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袁枚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细腻感悟。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获得对诗歌和生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但肯寻诗便有诗:只要你愿意去寻找,诗歌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 灵犀一点是吾师:心灵的契合和感应是最好的老师。
- 夕阳芳草寻常物:夕阳下的芳草,这些平常的事物。
- 解用多为绝妙词:能够将这些平常的事物化为绝妙的词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灵犀”比作诗人的“老师”,强调心灵的契合。
- 对仗:前后两句在构造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强调诗歌来源于生活,心灵的感应与对自然的观察是创作的源泉,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着温暖与宁静,常常引发人们的沉思。
- 芳草:代表着生命的平凡与自然的美好。
- 灵犀:象征着心灵的契合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灵犀”指的是什么?
A. 心灵的契合
B. 美丽的景物
C. 诗歌的力量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时间的思考
B. 诗歌来源于生活
C. 对自然的描写 -
“夕阳芳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热情
B. 平常的美好
C. 生命的结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袁枚的《遣兴》更注重生活的细腻观察,而李白则更关注豪放与激情的表达。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参考资料:
- 袁枚《随园诗话》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