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络纬
作者: 宋泽元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夜色阑珊月上迟,
半窗花影弄参差。
镫前络纬声声急,
似为愁人织鬓丝。
白话文翻译:
夜色渐深,月亮升得很慢;
窗边的花影在摇曳,显得参差不齐。
灯前蜻蜓的叫声急促,
仿佛是在为愁苦的人编织鬓发的丝线。
注释:
- 阑珊:夜色渐深,隐约的样子。
- 参差:高低不齐,形态不一。
- 镫前:灯前。
- 络纬:蜻蜓,古代诗歌中常用以象征秋天的声音。
- 织鬓丝:假借为愁人编织发丝,寓意愁苦。
典故解析:
“络纬”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秋日的愁思,蜻蜓的鸣叫与人类的情感相联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中孤独与忧愁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泽元,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情感细腻,作品多描写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络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诗人用“夜色阑珊”和“月上迟”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让人感受到月光洒落在窗前的静谧。窗外花影的“参差”则暗示了生活的复杂与不确定,进一步衬托出人内心的愁苦。
在“镫前络纬声声急”中,蜻蜓的急促叫声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再现,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似乎在传递一种急迫感与无奈感。最后一句“似为愁人织鬓丝”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蜻蜓的叫声被赋予了情感,仿佛它在为愁苦的人编织着无尽的思绪与忧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融,表现了夜晚的静谧与内心的愁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色阑珊月上迟:夜色逐渐深沉,月亮升得很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幽暗的氛围。
- 半窗花影弄参差:窗边的花影在月光下摇曳,形成高低不齐的状态,象征着生活的复杂。
- 镫前络纬声声急:灯前蜻蜓鸣叫声急促,传达出一种紧迫感,仿佛在催促着什么。
- 似为愁人织鬓丝:蜻蜓的叫声仿佛是在为愁苦的人编织着思绪,表现了对苦闷的深切感受。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蜻蜓的叫声比作为愁人织鬓丝,赋予自然声音以情感。
- 拟人:蜻蜓被形象化,赋予其情感和意图,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夜色与蜻蜓的声音,表现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 夜色:象征着宁静、孤独与内心的沉思。
- 月光:代表希望与美,但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
- 蜻蜓:多用于象征秋天,表达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镫前络纬”指的是: A. 灯前的蜻蜓
B. 窗边的花影
C. 夜空的星星
D. 月亮 -
“似为愁人织鬓丝”中“织鬓丝”暗示了: A. 欢乐的情绪
B. 忧愁的思绪
C. 幸福的生活
D. 自由的灵魂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孤独的情感,但是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对逝去爱情的追忆,而《络纬》则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