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收尽微风不见江》

时间: 2024-09-19 21:27:58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

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

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
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
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白话文翻译:

微风已收,江水却看不见,天空与水面仿佛融为一体,清澈明亮。
自古以来,真正的好处在于悠闲的生活,人生忙碌又有何意义?
心若远离世俗,生活的滋味便会更悠长,
要知道,粗布衣服胜过华丽的无裳。
从今以后,我认清了回归田园的乐趣,何必去追求那虚幻的桃花源呢?

注释:

  • 微风:轻柔的风,暗指宁静的环境。
  • 澄光:清澈的光亮,形容水面和天空的景象。
  • 好处:指的是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 闲地:悠闲自在的地方。
  • 底忙:究竟忙碌的原因。
  • 粗布:简单的布料,象征朴素的生活。
  • 无裳:没有华丽衣服,意指简单。
  • 桃源:指的是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乡。

典故解析: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美好的理想乡。诗中提到桃源,表达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与反思,强调回归田园的快乐更为真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千里,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首句“收尽微风不见江”,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和。接着“分明天水共澄光”,将天与水结合,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人生忙碌的感叹,诗人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在于闲适,而非忙碌的追求。最后两句更是点明了主题,诗人选择了归田园的生活,认为理想的生活方式不必依赖于虚构的桃源,而是在心中的真实体验。整个词调和谐,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收尽微风不见江:微风已停止,但江水却看不见,暗示一种静谧的环境。
  2. 分明天水共澄光:天空与水面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清澈透亮的美。
  3. 由来好处输闲地:从古至今,真正的乐趣在于悠闲的生活。
  4. 堪叹人生有底忙:感叹人生究竟为何忙碌,指向人生的苦恼。
  5. 心既远,味偏长:心若远离烦恼,生活的滋味自然会更悠长。
  6. 须知粗布胜无裳:要明白简单的生活胜过华丽的外表。
  7. 从今认得归田乐:从今以后,我明白了回归田园的乐趣。
  8. 何必桃源是故乡:不必追寻虚幻的桃源,心中自有故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与生活的状态进行比喻,强调内心的宁静。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宁静和简单生活的价值。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心灵的归属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风:象征宁静与安逸。
  • 江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广阔。
  • 桃源:理想的生活状态与内心追求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源”指的是哪位古代诗人的作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陶渊明
    • D. 王维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 B.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C. 对名利的追求
    • D. 对历史的反思
  3. “心既远,味偏长”中的“味”指的是什么?

    • A. 食物的味道
    • B. 生活的滋味
    • C. 感情的味道
    • D. 语言的味道

答案:

  1. C. 陶渊明
  2. B.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B. 生活的滋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李之仪的《鹧鸪天》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均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李之仪在描写中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哲理,而陶渊明则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诗词原典与评注
  • 《宋诗三百首》
  • 相关文献与学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