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7 08:47:06

南都歌舞动云霄,回首燕台王气遥。

燕颔何年驰铁马,羊头此日总金貂。

霓旌小苑明秋月,锦缆长江泛暮潮。

龙虎亲军三十万,登坛空想霍嫖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都歌舞动云霄,回首燕台王气遥。
燕颔何年驰铁马,羊头此日总金貂。
霓旌小苑明秋月,锦缆长江泛暮潮。
龙虎亲军三十万,登坛空想霍嫖姚。

白话文翻译:

南方都城的歌舞声响彻云霄,回头望去,燕台的王气依然遥不可及。
燕国的骑兵何时才能像铁马一样飞驰,而如今的羊头(指羊头酒)却满是金貂的奢华。
霓裳的旌旗在小苑中映照着明亮的秋月,锦缆在长江上随潮水漂流。
龙虎亲军有三十万,登坛时空想霍嫖姚(古代著名的将领)。

注释:

  • 南都:指南方的都城,特指南京。
  • 燕台:燕国的台地,象征古代的王气和荣耀。
  • 铁马:形容骑兵,象征勇猛。
  • 羊头:指羊头酒,代表奢华享乐。
  • 金貂:金色的貂皮,象征富贵。
  • 霓旌:彩色的旗帜,象征华丽的场面。
  • 锦缆:华丽的绳索,象征繁华的水上交通。
  • 龙虎亲军:指强大的军队。
  • 霍嫖姚:霍去病和嫖姚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代表军事才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致弥,清代诗人,擅长以古诗表现历史和社会。其诗歌常蕴含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人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作者通过咏史抒发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表达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历史感慨的诗作。诗的开头以“南都歌舞动云霄”引入,描绘了南方城市的繁华景象,尽管歌舞声响亮,却让人感到一种遥远的历史感。接下来的“回首燕台王气遥”道出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与怀念,燕台象征着往昔的辉煌与王者的气度。

接着,诗人通过“燕颔何年驰铁马”感慨历史的变迁,问询古代英雄的归宿,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追忆。“羊头此日总金貂”的对比使人感受到当下的奢华与古代的豪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对现实的失落感。

最后几句通过描绘“霓旌小苑明秋月”和“龙虎亲军三十万”的场景,展示了豪华的同时也暗含了盛世的空虚,最终“登坛空想霍嫖姚”则是对历史英雄的追慕,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英雄的失望与无奈。整首诗在华丽的辞藻中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南都歌舞动云霄:描绘了南方城市的热闹与繁华。
    2. 回首燕台王气遥:表达对古代王者气度的追忆。
    3. 燕颔何年驰铁马:感慨古代骑兵的英勇与现在的无能为力。
    4. 羊头此日总金貂:奢华的现实与历史的英雄形成对比。
    5. 霓旌小苑明秋月:描绘秋天的美丽景象,反映出一种静谧。
    6. 锦缆长江泛暮潮:长江的波涛与锦缆的华丽,暗示着繁华的流逝。
    7. 龙虎亲军三十万:描绘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展现出历史的壮丽。
    8. 登坛空想霍嫖姚:对历史英雄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失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羊头”与“金貂”形成对比,表现奢华与历史英勇的对立。
    • 比喻:“铁马”比喻骑兵,增强了诗的豪迈感。
    • 象征:燕台象征着历史的辉煌,霓旌象征着盛世的华丽。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当下社会的无奈,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与联系。

意象分析:

  • 南都:象征繁华与奢华。
  • 燕台:代表历史的辉煌与王者的气度。
  • 铁马:象征勇猛与豪情。
  • 羊头、金貂:奢华与历史英勇的对比。
  • 霓旌:象征华丽的场面。
  • 龙虎亲军:代表强大的军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南昌
    • C. 南京
    • D. 上海
  2. “羊头”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奢华
    • C. 英勇
    • D. 忧愁
  3. “龙虎亲军三十万”指的是?

    • A. 古代强大的军队
    • B. 南方的歌舞
    • C. 诗人的亲军
    • D. 现代的军队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孙致弥的《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二首 其一》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思考与现实的感慨,而《将进酒》则更突出豪情与饮酒的快乐。两者皆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