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福州道中
作者: 孙致弥 〔清代〕
指点三山近,轻云护翠微。
晓烟榕叶暗,春雨蔗田肥。
野女修棕笠,溪人浣氎衣。
啼鹃苦竹里,争道不如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福州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诗人指向近处的三座山,轻柔的云彩环绕着翠绿的山峰。晨雾中,榕树的叶子显得有些昏暗,春雨滋润下的甘蔗田生机勃勃。乡村的女子戴着棕榈叶编织的斗笠,溪边的人在洗涤衣物。啼叫的杜鹃在苦竹林中,走在路上的人不如回家去更好。
注释:
- 指点:指引、指示。
- 三山:可能指的是福州附近的山脉,象征自然的美景。
- 轻云:形容云彩轻柔,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 晓烟:清晨的烟雾。
- 榕叶:榕树的叶子,常见于南方。
- 浣氎衣:浣洗衣物。
- 啼鹃:杜鹃鸟的鸣叫声。
- 苦竹:一种竹子,常生长在湿润的地方。
典故解析:
杜鹃啼叫常与归思相连,古诗中常用以抒发离愁别绪。这里的“啼鹃”不仅增强了自然景象的描绘,也引发了对归乡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致弥(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崇尚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民俗生活。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代,反映了福建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乡村生活,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
诗歌鉴赏:
《福州道中》是一首表现自然与乡村生活的诗。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福州的美丽风光和朴素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开篇的“指点三山近,轻云护翠微”中,诗人用“指点”这一动作,传达出一种亲切感,仿佛他在与读者分享自己眼前的美景。接下来的描写则将读者带入清晨的宁静氛围,晨雾笼罩下的榕树、春雨滋润的田野,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诗中描绘的乡村女子和溪边的人物,体现了诗人对普通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尤其“野女修棕笠,溪人浣氎衣”这一句,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最后一句“啼鹃苦竹里,争道不如归”则传达出一种归乡的情感,杜鹃鸟的啼鸣让人思乡,更加引发了诗人对家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指点三山近:诗人指向近处的三座山,表现出自然的亲近感。
- 轻云护翠微:轻柔的云彩环绕着翠绿的山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晓烟榕叶暗:晨雾中榕树的叶子显得昏暗,描绘出清晨的朦胧景象。
- 春雨蔗田肥:春雨滋润甘蔗田,表现出自然的丰盈与生机。
- 野女修棕笠:乡村女子在编织棕榈叶斗笠,展现了农村的劳动生活。
- 溪人浣氎衣:溪边的人在洗涤衣物,描绘了日常生活的场景。
- 啼鹃苦竹里:杜鹃鸟在苦竹林中鸣叫,增添了自然的声音。
- 争道不如归:在路上行走的人不如回家,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轻云护翠微”,将云彩比喻为护卫,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晓烟榕叶暗,春雨蔗田肥”,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展现了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 轻云:代表温柔与恬静。
- 榕叶:象征南方特有的自然风光。
- 春雨:传达生机与希望。
- 杜鹃:引发思乡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轻云护翠微”中的“翠微”指的是什么?
- A. 苍翠的山色
- B. 明亮的阳光
- C. 翠绿的河水
-
诗中描绘的“溪人”是在做什么?
- A. 钓鱼
- B. 洗衣物
- C. 采茶
-
诗的最后一句“争道不如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急于赶路
- B. 思乡之情
- C. 享受旅途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泊船瓜洲》 王安石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同样描绘自然风光,但更侧重于对远方的思考与归属感。
- 孟浩然的《春晓》则突出春天的生机与盎然,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