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
徙倚霜天晚,清吟到夜分。
高楼先得月,寒水欲生云。
木叶当阶落,砧声隔院闻。
秋空风正急,飞雁不成群。
白话文翻译:
在霜天的傍晚,我倚靠着栏杆,吟唱着清幽的诗篇,直到夜深人静。高楼先迎来明月,寒冷的水面上似乎要生出云雾。树叶在台阶上纷纷落下,隔院传来敲打砧板的声音。秋空中风声急促,飞来的大雁却没有成群而飞。
注释:
- 霜天:霜降的天,指秋冬季节的天气。
- 清吟:清幽的吟唱,指吟诵诗歌。
- 高楼:指较高的建筑物,象征着能见到月亮的地方。
- 寒水:清冷的水面。
- 木叶当阶落:树叶落在台阶上。
- 砧声:砧板声,指敲打砧板的声音,通常与制作食物有关。
- 飞雁不成群:指飞来的雁群未能聚集,象征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作肃(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夜,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反映了清代文人特有的闲适与思考。
诗歌鉴赏:
《秋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傍晚的宁静与孤寂,诗人用“霜天晚”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寒冷而清澈的氛围。随着清吟的进行,逐渐引入高楼和明月,形成了空间的层次感。诗中的“寒水欲生云”则引发了读者对秋夜深邃的沉思,水面上即将凝结的云气宛如即将到来的思绪,令人倍感遐想。
“木叶当阶落,砧声隔院闻”两句,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生活的气息,树叶的纷落与砧声的清脆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最后一句“秋空风正急,飞雁不成群”,则将孤独感推向顶点,飞不成群的雁鸣响彻秋空,带给人一种惆怅的美感,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徙倚霜天晚:在霜降的傍晚,我倚靠着栏杆。
- 清吟到夜分:吟唱着清幽的诗篇,直到夜深人静。
- 高楼先得月:高楼首先迎来了明月。
- 寒水欲生云:寒冷的水面上似乎要生出云雾。
- 木叶当阶落:树叶纷纷落在台阶上。
- 砧声隔院闻:隔院传来了敲打砧板的声音。
- 秋空风正急:秋空中风声急促。
- 飞雁不成群:飞来的大雁却没有成群而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吟与自然的夜晚结合,表现诗人情感的渗透。
- 拟人:寒水“欲生云”,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
- 对仗:前四句与后四句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思索的感受,反映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态度的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天:象征着清冷的自然环境。
- 明月:代表着宁静与思考的光辉。
- 树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 飞雁:象征着孤独与离别,渴望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水欲生云”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生活的忙碌
- B. 诗人的思绪
- C. 自然的美丽
- D. 孤独的感受
-
诗中“飞雁不成群”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满足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作肃的《秋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思考,但《秋夜》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而《静夜思》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