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时间: 2025-01-17 09:43:55

大通愠形于色。

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

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
苏轼 〔宋代〕

大通愠形于色。
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宴会上听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的“东坡”指代苏轼本人,他以一种调侃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注释

  • 大通愠形于色:意为大通(指某个地方或人)因愤怒而显露在脸上。
  • 东坡:苏轼的号,指代他自己。
  • 妓歌之师:歌手或唱妓的老师。
  • 借君拍板与门槌:借助对方的权威来做决定。
  • 溪女:指溪边的女子,可能暗指美丽的女子。
  • 山僧:山中的和尚,象征隐士或高人。
  • 弥勒:佛教中的弥勒菩萨,代表未来的幸福与安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旷达著称,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在仕途波折与人生起伏中的思考,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淡然。

诗歌鉴赏

《南歌子》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词作,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在这首词中,苏轼运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宴会场景。词中有对美丽女子的瞥见和对和尚的调侃,展现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

诗的开头通过“愠形于色”引入情绪,随后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虽然在宴会上享受着繁华,但他心中却暗藏着对往昔的忧愁。在“却愁弥勒下生迟”一句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叹。他对“老婆三五少年时”的怀念,既是对爱情的追忆,也是对青春岁月的惋惜。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他豁达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通愠形于色:描绘情绪的显露,暗示场景的紧张与不安。
  2. 东坡作长短句:自我介绍,表明自己的身份。
  3. 令妓歌之师唱谁家曲:引入音乐元素,增添生活气息。
  4. 借君拍板与门槌:表现一种依赖与轻松的态度。
  5.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自嘲式的表述,说明自己对宴会的态度。
  6.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描绘美丽女子的含蓄和和尚的沉静。
  7. 却愁弥勒下生迟: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的无常。
  8. 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表达对过去的怀念,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弥勒”来比喻未来的期望与幸福。
  • 拟人:溪女的“偷眼”与山僧的“眨眉”赋予了人物情感。
  • 对仗:如“溪女”和“山僧”,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反思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苏轼面对生活时的豁达与洒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通:一个象征性的场景,代表人际关系的复杂。
  • 东坡:苏轼的自我象征,体现了他的个性与风格。
  • 溪女:象征青春与美好,令人向往。
  • 山僧:代表隐逸与超然,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号是什么?
    A) 子瞻
    B) 东坡
    C) 孟浩然
    D) 李白

  2. 诗中“溪女方偷眼”意指什么?
    A) 偷看风景
    B) 偷窥爱情
    C) 偷听音乐
    D) 偷懒

  3. “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怀念
    C) 失落
    D) 开心

答案

  1. B) 东坡
  2. B) 偷窥爱情
  3. B)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望月怀远》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苏轼的《南歌子》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直接和幽默,而李清照则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女性的柔情,体现了两位诗人在风格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