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槟榔》
时间: 2025-01-14 21:37:35意思解释
食槟榔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眇眇云间扇,荫此九月暑。
上有垂房子,下绕绛刺御。风欺紫凤卵,雨暗苍龙乳。
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
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
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诛彭勋可策,推毂勇宜贾。
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
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
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
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眦努。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
柰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
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白话文翻译:
月光照在无枝的树林里,夜晚的建筑高耸入云。云间轻轻摇曳的扇子,给这九月的炎热带来一丝阴凉。
房屋上悬挂着垂下的房子,周围环绕着红色的植物。风欺负着紫凤的卵,雨则遮暗了苍龙的乳。
撕裂的槟榔掉落在地,果皮还可以自己煮。北方的客人初来乍到,劝他食用槟榔的习俗却难以阻挡。
中空的肠胃害怕泄气,开始嚼的时候可能会半吐。吸取口水得到一丝甘甜,咬下去却又苦涩无比。
面目显得太严肃冷酷,滋味绝对没有妩媚的感觉。诛杀彭勋是可以用来策马的,推车的勇将自然应该贩卖。
瘴气使人顽固,时机来临时也有补救。药品储备固然可以如此,果实的收成又岂能全靠它。
老师没有丰盛的膏梁,结果肚子像破鼓一样。一天吃了超过一粒,肠胃便遭受侮辱。
如雷的疼痛在脐肾间,藜藿腐烂在亭子下。灯下看书眼睛疲惫,漏水的钟声一声声数着。
年老的眼睛害怕少睡,竟使得眼眶红肿。渴望梅林的口水,饥饿思念黄独的身影。
怎么在农经中,收获这般困扰的旅行。牛舌不饷人,一斛又肯多给。
这才知道见识的偏狭,只能用恶语来回应。
注释:
- 槟榔:一种热带植物,果实可食用,常用于咀嚼。
- 瘴风:指热带湿润地区的有害气候,常引起疾病。
- 膏粱:指美味的食物。
- 黄独:一种植物,常用作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情怀,也有细腻的情感,常涉及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创作背景:
《食槟榔》创作于苏轼流亡生活时期,借槟榔这一物象表现生活的无奈与矛盾,表达了对食物、生活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食槟榔》通过槟榔这一独特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习俗的批判。诗中描绘了槟榔的生长环境与特性,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阳光下的炽热与阴凉。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槟榔带来的甜蜜与苦涩,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
诗中描写的北客初来乍到,面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与不适,隐喻了人们在面对新环境时的矛盾心理。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饮食文化的思考,既表现了对槟榔的好奇,又揭示了其对身体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全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运用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丰富。最后,诗人通过对饮食的反思,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人性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照无枝林:月光洒在没有树枝的林间,暗示孤寂。
- 夜栋立万础:夜晚的建筑高耸入云,象征着生活的压迫感。
- 眇眇云间扇:轻轻摇动的扇子,给人一种微弱的希望。
- 荫此九月暑:在九月的酷热中带来一丝阴凉,暗示对清凉的渴望。
- 上有垂房子,下绕绛刺御:描绘了槟榔的生长环境,富有生动的自然意象。
- 风欺紫凤卵:风使紫凤的卵受到欺压,隐喻生命的脆弱。
- 雨暗苍龙乳:雨水遮暗了苍龙的乳,象征着命运的不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欺紫凤卵”,暗示生命的脆弱。
- 拟人:如“吸津得微甘”,使槟榔的特性更加生动。
- 对仗:如“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形成了有力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槟榔这一元素,表现了对生活的反思与批判,揭示了人们在饮食习惯中面临的困扰与无奈,表达了对于生命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槟榔:象征着生活的苦与乐,体现了文化习俗的复杂性。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考,暗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风雨:象征外界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暗示生活的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客”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人?
- A. 南方人
- B. 北方人
- C. 西方人
-
诗中“日啖过一粒”意指?
- A. 吃得很多
- B. 吃得很少
- C. 吃得太快
-
诗中提到的“瘴风”指的是什么?
- A. 有益的气候
- B. 有害的气候
- C. 平常的气候
答案:
- B. 北方人
- C. 吃得太快
- B. 有害的气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同题材对比:苏轼的《食槟榔》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更偏重对饮食的反思与文化习俗的批判,而后者则强调豪情与饮酒的洒脱,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