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
时间: 2025-01-19 13:42: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 ——苏轼
忽忆韩公二妙姝,琵琶筝韵落空无。
犹胜江左狂灵运,空斗东昏百草须。
马上胡琴塞上姝,郑中丞后有人无。
诗成画烛飘金烬,八尺英公欲燎须。
荻花枫叶忆秦姝,切切幺弦细欲无。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须。
白话文翻译
忽然想起韩愈所称的两位绝世女子,琵琶和筝的音韵在空中回荡。
她们的音乐仍然胜过江左的狂才灵运,仿佛与空中的东昏争斗,似乎百草都显得无趣。
马背上的胡琴和塞上的女子,郑中丞身后又有无数人。
诗成画中,烛光摇曳,金烬飘散,八尺的英公渴望点燃胡须。
荻花和枫叶让我想起秦姝,细腻的弦音让我心中满是思念。
不要让胡琴演奏给醉客听,回头看那霜戟下的褚公须。
注释
- 韩公:指韩愈,唐代文学家,因其文章而著称。
- 二妙姝:指两位绝世女子,可能是指擅长乐器的女性。
- 江左狂灵运:指江左的灵运,指的是王羲之等文人。
- 百草须:形容自然环境中草木的繁盛。
- 郑中丞:郑谷,唐代诗人,以诗名传世。
- 八尺英公:指有名的诗人,身材高大,意指才华横溢的人。
- 荻花:指芦苇花,象征思念之情。
- 秦姝:指秦氏女子,表达对美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才华横溢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创作背景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经历人生波折之时。此诗是对音乐、情感和友谊的追忆,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向往。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以听筝为引子,展开了对音乐的赞美与对往昔的追忆。诗中提到的“韩公二妙姝”不仅是对音乐的感慨,更是对绝世女子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美与才华的向往。通过对比“江左狂灵运”,展示了苏轼对当时文人及其才情的敬仰。
在诗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马背上的胡琴”和“荻花枫叶”,将音乐与自然景观结合,营造出一种优雅而又怀旧的氛围。最后一句“莫把胡琴挑醉客”,表达了他对醉客的无奈和对美好音乐的珍视。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有对音乐的热爱,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惋惜。通过沉浸于音乐之中,苏轼展现了其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忽忆韩公二妙姝:忽然想起韩愈所称的绝世女子,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琵琶筝韵落空无:琵琶和筝的音韵在空中回荡,音乐的空灵感。
- 犹胜江左狂灵运:他们的音乐比起江左的灵运更具魅力,体现对音乐的赞美。
- 空斗东昏百草须:自然的景色和音乐的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美。
- 马上胡琴塞上姝:描绘了边塞的音乐场景,情感更加深厚。
- 郑中丞后有人无:提到郑中丞,展现文人间的交往和影响。
- 诗成画烛飘金烬:诗歌和画作的结合,烛光的摇曳增添了意境。
- 八尺英公欲燎须:表达了对文人气质的向往,暗含对他们的羡慕。
- 荻花枫叶忆秦姝:自然意象与思念相结合,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切切幺弦细欲无:暗示对音乐的细腻感受。
- 莫把胡琴挑醉客:对醉客的提醒,表现出对音乐的珍视。
- 回看霜戟褚公须: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昔的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诗成画烛”,将诗与画进行比较。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音律感。
- 象征:荻花、枫叶等意象象征着思念、怀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音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出苏轼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琵琶、筝:音乐的象征,代表美好和优雅。
- 荻花、枫叶:自然的象征,代表思念与怀旧。
- 胡琴:边塞音乐的代表,带有异域情感。
- 金烬:烛光的摇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韩公”指的是谁?
- A. 韩愈
- B. 韩信
- C. 韩昇
-
“荻花枫叶忆秦姝”中“秦姝”指的是?
- A. 秦朝的公主
- B. 美丽的女子
- C. 秦国的历史
答案
- B. 苏轼
- A. 韩愈
- B. 美丽的女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音乐主题诗作对比,李白多表现豪放与激情,而苏轼则更多地表现细腻与怀旧。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