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卧听谡谡碎龙鳞,俯看苍苍立玉身。一舸鸱夷江海去,尚余君子六千人。
白话文翻译:
我躺在这里,静静听着水流的声音,仿佛龙的鳞片在水中轻轻碎裂;低头俯瞧,远处的山显得苍翠挺拔,如同玉石一般的身姿。一只小船驶向江海,然而仍有六千位君子留在这里。
注释:
- 谡谡:形容水流的声音,轻柔而细微。
- 碎龙鳞:比喻水波荡漾,细小的波纹像龙的鳞片一样。
- 苍苍:形容颜色深邃,通常用来形容山水的苍翠。
- 玉身:比喻山的形状优美,像玉石一样。
- 鸱夷:指的是一种小船,这里用来象征远行。
-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这里特指留在西湖的人们。
典故解析:
- 龙鳞: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尊贵,龙鳞因此也常用来形容水的波动和灵动。
- 君子:古代儒家文化对于德行的重视,君子常用来指代有道德理想的人士。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苏轼被贬时期,他在西湖的寿星院中感慨身处的环境与人际关系,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开头的“卧听谡谡碎龙鳞”塑造了一幅宁静、优雅的自然画面,水流的声音轻柔如细语,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接着“俯看苍苍立玉身”,通过对远山的描绘,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岸与美丽,与诗人内心的理想世界形成对比。后两句则引入了“君子”的概念,提示我们不仅要欣赏自然之美,更要关注身边的人。诗人以小船的远行象征理想的追求,而“尚余君子六千人”则显示出对理想的坚持与不屈。这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卧听谡谡碎龙鳞:诗人躺下静听,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水流声宛如龙鳞的细碎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灵动。
- 俯看苍苍立玉身:低头看去,远方的山峦苍翠挺拔,仿佛一尊玉雕,显示出自然的伟大与诗人的敬畏。
- 一舸鸱夷江海去:小船正驶向宽广的江海,象征着追求理想与出发的勇气。
- 尚余君子六千人:即使身处江海,仍有众多志同道合的人愿意留在此地,表明理想与伙伴的珍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波比作龙鳞,形象生动。
- 拟人:水流发出的声音被赋予了细腻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的思考,传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龙鳞:象征着灵动与美丽,代表自然的韵律。
- 玉身:象征高洁与美好,传达对自然美的赞美。
- 君子:象征有德之人,表达了对理想与友谊的珍视。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谡谡”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水流声
- C. 风声
- 诗中的“君子”指的是?
- A. 君主
- B. 有德行的人
- C. 商人
-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 A. 理想的追求
- B. 自然景观
- C. 朋友的数量
- 诗中“谡谡”指的是什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西湖寿星院此君轩》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涉及自然景观的描绘,但苏轼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李白则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