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港》

时间: 2024-12-29 18:17:45

博徒无计解其纷,夜半鸣钲溃万军。

鲁港朔风掀恶浪,吴山寒日翳愁云。

周褒媚已终亡国,孟德斯孤忍负君。

大木已颠天柱折,钱塘江上雁成群。

意思解释

鲁港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原文展示:

博徒无计解其纷,夜半鸣钲溃万军。
鲁港朔风掀恶浪,吴山寒日翳愁云。
周褒媚已终亡国,孟德斯孤忍负君。
大木已颠天柱折,钱塘江上雁成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博徒们无计可施、纷乱不堪的场景,夜里鼓声响起,仿佛万军溃败。鲁港的北风掀起了恶浪,吴山的寒日遮住了愁云。周褒媚已为失国而悲,孟德斯孤独忍受着背负君王的重任。大树已经倾倒,天柱也已折断,钱塘江上成群的雁飞过,似乎也在诉说着悲凉。

注释:

  • 博徒: 指赌博的人,隐喻生活中的无能与无奈。
  • 鸣钲: 夜半鼓声,象征战争或动乱的来临。
  • 鲁港: 地名,指鲁国的港口,象征着动荡的局势。
  • 寒日: 寒冷的阳光,暗示着凄凉的气候。
  • 周褒媚: 指周朝的褒姒,因其美女而亡国。
  • 孟德斯: 指曹操,意指孤独的君主,承受着国家的重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子正,号白石,宋代诗人,以其沉郁之风和深厚的历史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鲁港的风波与历史人物的隐喻,表达对国家衰亡的感慨与忧虑。

诗歌鉴赏:

《鲁港》通过描绘战乱中的纷扰与历史的悲凉,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苦闷融入其中。诗的开头便以“博徒无计解其纷”引入,体现出混乱与无奈的气氛,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接着,夜半的鼓声如同警钟,仿佛预示着战争的到来,形成强烈的对比,增添了诗的紧张感。

“鲁港朔风掀恶浪”描绘了自然界的狂暴,与混乱的社会相呼应,展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悲剧气氛。而“吴山寒日翳愁云”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愁苦的情感,令人感到凄凉。

在历史典故的运用上,诗人提到周褒媚和孟德斯,意在传达历史的重复与个体的孤独。最后以“大木已颠天柱折”的意象,暗示着国家的崩溃与个人的无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整首诗情感深邃,历史感强烈,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时代的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博徒无计解其纷: 形容处于混乱中无能为力的人。
  2. 夜半鸣钲溃万军: 夜间的鼓声如同战斗的号角,预示着败局。
  3. 鲁港朔风掀恶浪: 描述北风掀起的巨浪,象征着动荡和危机。
  4. 吴山寒日翳愁云: 描绘寒冷的阳光被愁云遮蔽,暗示情绪的沉重。
  5. 周褒媚已终亡国: 以周褒媚的故事暗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6. 孟德斯孤忍负君: 曹操的孤独与责任,传达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
  7. 大木已颠天柱折: 强有力的意象,象征着国家的崩溃。
  8. 钱塘江上雁成群: 雁群飞过,映衬出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 “鸣钲”比喻战争的来临。
  • 拟人: “寒日翳愁云”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
  • 对仗: 全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存亡的沉重思考,以及个人在动荡中无力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博徒: 代表无能与混乱。
  • 夜半鸣钲: 战争与动乱的象征。
  • 鲁港: 动荡的象征。
  • 吴山寒日: 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博徒”指代什么?

    • A. 赌博者
    • B. 战士
    • C. 政客
  2. “周褒媚已终亡国”中的周褒媚是指哪个朝代?

    • A. 唐朝
    • B. 周朝
    • C. 魏朝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国家的崩溃?

    • A. 鳥
    • B. 大木
    • C. 波浪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汪元量的《鲁港》更注重历史的沉重感,而杜甫则展现了更为人性的关怀与希望。两首诗都反映了动荡时期的个人情感,但呈现的角度与情绪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