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风声恶。个人蕉萃凭高阁。
凭高阁。相思无尽,泪珠偷落。
锦书欲寄鸿难托。
那堪更听边城角。
边城角。又添烦恼,又添萧索。
白话文翻译:
风声凶恶,独自一人置身高楼上。
在高楼上,思念无尽,泪珠悄然落下。
想寄出锦绣的书信,却难以托付给鸿雁。
更何况又听见边城的号角声。
边城的号角声,令我更加烦恼,愈加感到萧索。
注释:
- 风声恶:形容风声凶猛或令人不安。
- 蕉萃:指的是蕉树,通常用作象征,表达孤独或凄凉的心境。
- 凭高阁:指在高处的楼阁上,表达一种孤独的状态。
- 锦书:指用绸缎写的书信,象征美好的情感。
- 鸿难托:鸿雁用于传递书信,但在此处表示难以寄托思念。
- 边城角:指边疆城镇的号角声,象征远方的冷清与孤独。
典故解析:
“边城角”常常指代战争或边疆的警报,暗示着离别和思念的主题。在宋代,社会动荡,边境常有冲突,诗人对此产生感慨,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是宋代的一位词人,以情感细腻、词风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离别思念等主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忆秦娥》创作于宋代,正是国家动荡、边境不安之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对家国的关切和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社会动乱对个体情感的影响。
诗歌鉴赏:
《忆秦娥》是一首抒情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开篇以“风声恶”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不安的气氛,接着描绘作者在高阁中独自凭栏的情景,展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重复的“凭高阁”不仅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暗示着他对远方的牵挂。
“相思无尽,泪珠偷落”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思念之苦,情感深邃而细腻。诗人用“锦书欲寄鸿难托”表达了对亲人或爱人的深切思念,却因现实的无奈而感到无能为力,情感的压抑感愈加明显。“那堪更听边城角”再一次引出环境的影响,边城的号角声不仅是对外界局势的感知,同时也成为了内心情感的映照。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爱情、对家国的深沉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声恶:描绘了不安的气氛,暗示内心的不宁。
- 个人蕉萃凭高阁:独自一人,孤独地站在高楼上,表明身处高处的孤独感。
- 凭高阁。相思无尽,泪珠偷落:对思念的无尽感受,泪水的流下体现了情感的真实。
- 锦书欲寄鸿难托:想要寄送书信,但无处托付,表达了无奈。
- 那堪更听边城角:边城的号角声带来的烦恼,加重了内心的孤独和焦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声恶”、“凭高阁”,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锦书”象征美好的情感,用“鸿”象征传递思念的媒介,具有深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孤独的环境和深切的思念,表达了在动荡社会背景下,个体对爱情和家国的无奈与渴望,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 风声:象征外界的动荡与不安。
- 高阁:象征孤独与思念。
- 锦书:象征美好情感的寄托。
- 边城角:象征远方的孤寂与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风声恶”中的“恶”指的是什么? A. 好
B. 凶恶
C. 温和 -
“锦书欲寄鸿难托”中,鸿指的是?
A. 一只鸟
B. 书信的载体
C. 人的名字 -
诗中提到的“边城角”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忧愁
C.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 vs. 汪元量: 两位词人在表达离愁与思念时的细腻情感相似,但李清照的作品往往更显婉约,而汪元量则在孤独感的描绘上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