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山水寄无斁题其上》

时间: 2025-01-19 22:33:09

湘吴昔穷览,怀抱自难忘。

毫素开尘牖,江山入草堂。

寄君花县里,虚我竹林傍。

何物酬斯赠,清诗要一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画山水寄无斁题其上
晁补之

湘吴昔穷览,怀抱自难忘。
毫素开尘牖,江山入草堂。
寄君花县里,虚我竹林傍。
何物酬斯赠,清诗要一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湘江和吴地的怀念,心中难以忘却的情感。窗前的笔墨轻轻挥洒,山川美景便映入草堂之中。我将这幅山水画寄给你,旁边空荡荡的是竹林。用什么来回报这样的赠礼呢?我只想要一袋清雅的诗篇。


注释:

  • 湘吴:指湘江和吴地,两个地方的名称,代表南方的美丽山水。
  • 毫素:指毛笔和纸张,象征书画的工具。
  • 尘牖:窗户上有尘土,形容窗户不太干净。
  • 草堂:草屋,指简陋的居所。
  • 花县:可能指花县,地名,象征美丽的地方。
  • 虚我:自谦的说法,表示谦虚。
  • 酬斯赠:回报这份礼物。

典故解析:

  • 湘江、吴地:两地在古代文化中常被提及,代表着山水的美丽和文化的丰厚。
  • 竹林:在古代文人中,竹林常象征着清雅和高洁的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0年-1120年),字子明,号山人,宋代著名诗人,兼擅词、文、书法。他的作品多表现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雅致,常以山水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诗人隐居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简单而纯粹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湘江与吴地的美丽山水,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这些美景的怀念与思索。诗的开头用“湘吴昔穷览”引入,展示了诗人对过往旅行经历的回忆,情感真挚而深厚。接着“毫素开尘牖,江山入草堂”则通过书法艺术的描写,呈现了自然景观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存,显示了诗人生活的质朴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寄君花县里,虚我竹林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清雅生活的向往,竹林的意象不仅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也暗示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结尾的“何物酬斯赠,清诗要一囊”则是对友情的期待与回报,诗人希望以清雅的诗篇作为对友人山水画的回馈,展现了文人间的深厚情谊与相互欣赏。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和友谊的追求,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湘吴昔穷览:回忆往昔在湘江和吴地的游览。
    2. 怀抱自难忘:对这些美好的回忆难以忘怀。
    3. 毫素开尘牖:用笔墨在窗前创作,象征艺术创作的过程。
    4. 江山入草堂:美丽的山水映入简陋的居所,描绘出一种朴素的生活。
    5. 寄君花县里:将这幅画寄给朋友,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6. 虚我竹林傍:自谦并且身边有竹林作伴,象征高洁。
    7. 何物酬斯赠:询问用什么来回报这份礼物。
    8. 清诗要一囊:希望得到的回报是装满清雅诗篇的袋子。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画比喻为寄情之物,表现诗人的情感。
    • 对仗:如“湘吴”与“花县”,体现了诗的对称美。
    • 意象:如“竹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德与生活理想。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文人的情感与审美取向,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


意象分析:

  • 湘江、吴地:代表自然的美丽与文人情怀。
  • 竹林:象征高洁与清雅,体现文人的理想生活。
  • 草堂:简朴而富有诗意的生活环境,反映诗人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个地方是? A. 长江、黄河
    B. 湘江、吴地
    C. 泰山、华山
    D. 西湖、洞庭湖

  2. “何物酬斯赠”的意思是? A. 用什么来回报这份礼物
    B. 赠送什么礼物
    C. 寄信给朋友
    D. 画山水

  3. 诗中“竹林”象征什么? A. 财富和名声
    B. 高洁的品德
    C. 繁华的生活
    D. 诗人的秘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送友人》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同样描绘自然,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
  • 《送友人》: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倾向于对分别的感伤。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