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作者:杨万里
怨笛哀筝总不如,一声声彻九天虚。
若逢雨夜如何听,幸得花时莫管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怨恨的笛声和哀伤的筝声都比不上那一声声的杜鹃啼叫,直透九天的虚空。如果碰到雨夜又该如何听到呢?幸好在花开的时节,不必去管那条小溪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怨笛:带有怨恨的笛声。
- 哀筝:悲伤的筝声。
- 九天虚:指广阔的天空,形容声音的远响。
- 花时:花开的季节。
- 渠:指小溪。
典故解析:
- 子规:即杜鹃,古代诗文中常用其鸣叫表达思乡或离别之情。
- 雨夜:古往今来,雨夜常被视为凄凉和孤独的象征。在古诗中,雨夜与情感的抒发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厚的生活体验为特征,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之际,诗人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此诗反映了诗人对杜鹃啼声的独特感受,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杜鹃的啼声为主线,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声音的特殊情感。开头两句提到“怨笛”和“哀筝”,表达了对其他音乐的失望,认为它们无法与杜鹃的鸣叫相比。杜鹃啼声的“声声”象征着深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宛如在九天之外的回音,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接下来,诗人提出疑问:“若逢雨夜如何听”,表达了对自然景象变化的思考。在雨夜中,杜鹃的声音是否仍然能被听到?通过这种设问,诗人显露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幸得花时莫管渠”,则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达了一种洒脱的态度:在鲜花盛开的季节,生活的细节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感受。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怨笛哀筝总不如:诗人首先表明了自己对笛声和筝声的失望,认为它们无法传达他内心的情感,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
- 一声声彻九天虚:接着,诗人转而赞美杜鹃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够穿透高远的天空,给人以清晰的感受,表现出这种声音的力量和美感。
- 若逢雨夜如何听:诗人设想在雨夜中,是否还能听到杜鹃的叫声,反映出对自然状态变化的关注和对情感的思索。
- 幸得花时莫管渠:最后一句则表现了一种淡然的心态,尽管有些事情不可控,但在美好的时光里,生活的点滴都显得微不足道。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笛声和杜鹃声的对比,突出了杜鹃声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 设问:通过设问引发读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象征:杜鹃在古诗中常象征着思乡与离别,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声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反思。诗人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传递出一种宁静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着离别和思乡的情感,常在古诗中出现。
- 雨夜:代表着孤独与凄凉,也暗示内心的情感波动。
- 花时:象征着美好和愉悦的时光,体现了生活中的快乐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怨笛”指的是: A. 带有怨恨的笛声
B. 欢快的音乐
C. 和谐的旋律
D. 乡村的乐器 -
诗人通过什么声音来突出杜鹃的独特性? A. 哀筝
B. 笛声
C. 小溪
D. 风声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作品更关注自然与情感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细腻的生活态度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情感基调显得更加沉重和悲凉。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