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十六峰瀛海环,怒潮日夜响潺湲。楼西一抹青林里,露出烟萝马齿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环绕在海洋中的三十六座山峰,潮水激荡,日夜发出潺潺的声音。在楼的西侧,青翠的树林中露出马齿山的轮廓。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十六峰:指的是特定的山峰,可能是形容数量之多,或是特定的地理位置。
- 瀛海:即大海,形容广阔的海洋。
- 怒潮:形容海浪汹涌的状态。
- 潺湲:形容流水的声音,表示水流的细腻与柔和。
- 楼西:指的是楼的西边。
- 青林:表示青翠的森林。
- 烟萝:指的是缭绕的雾气或烟雾,形容景色的朦胧。
- 马齿山:可能是特定山名,或指某种形状的山。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涉及明显的典故,但“怒潮”与“潺湲”的对比,表现了海洋的力量与柔情,体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麟焻,清代诗人,生活在琉球地区,作品多受自然美景的启发,常描绘海洋与山川的壮丽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林麟焻游览琉球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琉球竹枝词 其四》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琉球独特环境的热爱与赞美。诗中开篇以“三十六峰瀛海环”描绘了一个被海洋环绕的群山景象,给人以壮阔的视觉冲击。接着,“怒潮日夜响潺湲”则生动地刻画了海浪翻腾、潮水激荡的声音,仿佛能让人听到那种震撼与宁静交织的自然交响曲。最后两句则转向细腻的描写,提及“楼西一抹青林里”,通过青林的描写,营造出一幅清新而宁静的画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既表现了自然的力量,又展示了其柔和的一面,体现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诗中清新的意象及其悠扬的韵律,使人仿佛置身于琉球的山水之间,感受到那份独特的自然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十六峰瀛海环:描绘了环绕在海洋中的三十六座山峰,突显了自然环境的雄伟。
- 怒潮日夜响潺湲:通过“怒潮”与“潺湲”的对比,展示了海的汹涌与流水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 楼西一抹青林里:引入了细腻的景物描写,使整体画面更加丰富。
- 露出烟萝马齿山:最后一句揭示了马齿山的形象,富有层次感,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怒潮日夜响潺湲”展示了声音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琉球自然美景的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象征着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 潮:代表着海洋的力量与激情。
- 林:象征着生机与宁静的环境。
- 山:代表着稳重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怒潮日夜响潺湲”中,“怒潮”指的是什么?
- A. 平静的海面
- B. 汹涌的海浪
- C. 缓慢的流水
-
“三十六峰”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一座山
- B. 多座山
- C. 一片海
-
诗中提到的“青林”主要象征什么?
- A. 干旱
- B. 生机与宁静
- C. 荒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山中问答》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中以山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与《琉球竹枝词 其四》的海洋景象形成对比。
- 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琉球竹枝词》更侧重于海洋的动态,而《登高》则更多关注山的静谧与高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琉球文化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