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己未清明前一日,寄顾羽素表妹书赋此,即书于后》

时间: 2025-01-04 10:56:56

画阁无人,深深窣地筠帘下。

烛花红却。

梦醒春寒夜。

远道缄书,空把离愁写。

更深也。

月来窗罅。

一树梨花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己未清明前一日,寄顾羽素表妹书赋此,即书于后
作者: 杨芸 〔清代〕

画阁无人,深深窣地筠帘下。
烛花红却。梦醒春寒夜。
远道缄书,空把离愁写。
更深也。月来窗罅。
一树梨花谢。

白话文翻译:

在没有人的画阁中,竹帘低垂,显得格外幽静。蜡烛的光映照着红色的花,然而我却在春寒的夜晚中梦醒。远道寄来的信件,让我徒然写下满腔的离愁。更深夜了,明月透过窗缝洒在室内,一树梨花已经凋谢。

注释:

  • 画阁:指装饰华丽的阁楼。
  • 筠帘:用竹子编织的帘子,象征着幽静和清雅。
  • 烛花红却:蜡烛的光照在红色的花上,暗示着温暖却又带来孤独的氛围。
  • 缄书:封信,表示远方的思念。
  • 窗罅:窗缝,透出月光,营造出静谧的夜晚。
  • 梨花谢:象征着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的短暂。

典故解析:

“梨花谢”可以引申为美好事物的凋零,古人常用梨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诗中所提及的“月来窗罅”,则引发对孤独的思考,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思乡和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芸,清代女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雅集的时代,她的诗作常常流露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她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明前夕,表达了作者对表妹的思念之情。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日,诗中所写的孤寂与离愁,与节日氛围形成强烈对比,反映出深厚的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离愁的深刻体悟。开头的“画阁无人”便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似乎在暗示一种孤独的情感。接下来的“蜡烛红却”则以光影的变化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带有了一丝温暖又透着寒凉的感觉。诗人借助远道寄信的意象,表达了与表妹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在空间的距离上显得愈发珍贵。

随着诗句的推进,夜深人静的环境与月光的映照,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感受。“一树梨花谢”的结尾则是对时光流逝的叹息,梨花的凋谢不仅是自然的常态,也是人世间美好事物无常的象征。整首诗在细腻且富有情感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画阁无人,深深窣地筠帘下: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2. 烛花红却,梦醒春寒夜:烛光映衬出红花,梦醒时分,春夜的寒意更显得凄凉。
  3. 远道缄书,空把离愁写:远方的信件让人感到无奈,无法真正传达内心的离愁。
  4. 更深也,月来窗罅:夜深时分,月光透过窗缝,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5. 一树梨花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凋零,感慨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的光比作温暖,暗示内心的渴望与孤独。
  • 拟人:通过“梨花谢”表现自然的无情,带出人情的脆弱。
  • 对仗:整首诗用词讲究,展现出古典诗词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愁与思念展开,表现出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叹。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诗人将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景象紧密相连,形成一种和谐而又哀伤的情感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画阁:代表着优雅与孤独。
  • 蜡烛:象征着温暖的希望与孤独的现实。
  • 月光:象征着思乡与孤独。
  • 梨花:代表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画阁无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热闹
    • B. 孤独
    • C. 欢乐
  2. “一树梨花谢”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繁盛
    • B. 时光的流逝
    • C. 春天的到来

答案

  1. B. 孤独
  2. B. 时光的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但更侧重于对爱情的渴望;而杨芸的《点绛唇》则更为细腻地描写了亲情的惆怅。两者都展现出女性诗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与细腻表达,但在情感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