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瀑布》

时间: 2025-01-19 15:34:16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瀑布
作者: 冯云山 〔清代〕

穿天透地不辞劳,
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
终须大海作波涛。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瀑布从天而降,穿越山川,毫不畏惧艰辛,最终才知道它的源头是多么高远。小溪和山涧又怎能将它留住呢?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要奔向大海,化作波涛。

注释

字词注释:

  • 穿天透地:形容瀑布的水势浩大,直冲云霄,穿透天地。
  • 不辞劳:不怕辛苦,努力向前。
  • 出处:这里指水流的源头、起点。
  • 溪涧:小溪和山涧,是指小河流。
  • 留得住:能停留在某个地方。
  • 波涛:波浪,形容水流奔腾的样子。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出对水流、瀑布等自然景观的诗意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云山,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为国力逐渐衰弱,文人多借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咏瀑布》是一首以瀑布为主题的诗作,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诗的开头“穿天透地不辞劳”描绘了瀑布的气势,给人一种震撼效果,仿佛看到那飞流直下的水势,毫不畏惧艰难的样子。接着,诗人通过“到底方知出处高”来强调瀑布的源头之高,暗喻事业与理想的追求需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溪涧焉能留得住”一句,带有一种哲理思考,意指小溪和山涧无法束缚奔腾的水流,象征着人们的理想与追求不能被眼前的事物所局限。最终,诗人在“终须大海作波涛”中总结,水流终究要归入大海,象征着人生的归宿与最终的目标,表达了对自由与广阔未来的向往。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穿天透地不辞劳:描绘瀑布的高度与气势,表现其不畏艰难的精神。
  2. 到底方知出处高:经过艰辛努力,才能领悟到事物的根本与真谛。
  3. 溪涧焉能留得住:小溪与山涧无法束缚奔流不息的水流,暗示理想与追求的无拘束。
  4. 终须大海作波涛:最终的归宿是大海,象征着更广阔的未来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瀑布比作人生目标,传达了追求的艰辛与壮丽。
  • 对仗:首尾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瀑布的形象,表达了追求理想与目标的艰辛与美好,强调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瀑布: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 溪涧:代表着小的局限,暗示着人生中可能存在的阻碍。
  • 大海:象征着广阔的未来与理想的归宿,具有包容与自由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穿天透地”是指什么? a) 瀑布的气势
    b) 天空的颜色
    c) 地面的形状

  2. “溪涧焉能留得住”这句的意思是? a) 小溪可以停留
    b) 小溪无法阻止奔流
    c) 小溪非常美丽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追求理想与人生哲理
    c) 描述天气变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诗词对比:

  • 比较冯云山的《咏瀑布》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但李白更强调自然的神秘与人对自然的感悟。而冯云山则通过瀑布象征人生的追求,强调了努力与理想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