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陈匪石 〔清代〕
花外忆。飞燕似曾相识。
满径蓬蒿王谢宅。
玳梁何处觅。
行遍孤村荒驿。
不忍话伊踪迹。
月夜佩环归未得。
四弦弹泪湿。
白话文翻译
在花外回忆往昔,仿佛飞燕与我曾经相识。
满径的蓬蒿掩盖了王谢的旧宅。
不知玳梁(珠宝)何处寻觅。
走遍了孤零零的村庄和荒凉的驿站。
不忍提及她的踪迹。
月夜中佩环归来却未能如愿。
四弦琴声中泪水湿透了琴弦。
注释
字词注释
- 花外:花的外面,指花丛之外的地方。
- 飞燕:指燕子,象征春天和往事的回忆。
- 蓬蒿:野草,形容荒凉的景象。
- 王谢宅:王、谢是古代著名的士族,指的是他们的宅第,寓意衰败。
- 玳梁:一种装饰品,这里引申为美好事物。
- 孤村荒驿:形容偏僻的村庄与荒废的驿站,象征孤独与无助。
- 佩环:佩戴的环饰,象征身份与情感。
- 四弦:指古琴,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典故解析
- 王谢:王导和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其宅第曾经繁华,现在却因时光流逝而荒凉。
- 月夜:传统诗词中,月亮常常与思念、孤独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往往充满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清代,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社会环境变化迅速,使得许多人感到失落和无奈。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抒情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悟。诗歌开篇即以“花外忆”引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回忆的氛围,仿佛在春天的花丛中,诗人触景生情,忆起往昔的点滴。
“飞燕似曾相识”,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带来了生机与希望,然而诗人却感到一丝惆怅,似乎那段美好的时光已不复存在。“满径蓬蒿王谢宅”,通过描绘王谢的荒凉宅第,象征着繁华落尽后的孤寂,传达出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当下荒凉的无奈。
后面的“玳梁何处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寻找的无奈,而“行遍孤村荒驿”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诗人走遍人迹罕至之地,却依然无法找到那份美好。“不忍话伊踪迹”中,诗人选择沉默,显示了对往昔情感的珍惜与难以启齿的痛苦。
最后两句“月夜佩环归未得,四弦弹泪湿”,以月夜为背景,呈现出一种无尽的思念与情感的流露,四弦琴声中泪水湿透,象征着心中的悲伤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分体现了陈匪石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外忆:说明诗人回忆往事的场景,暗示对过往的思念。
- 飞燕似曾相识:燕子象征春天,诗人与燕子的相遇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
- 满径蓬蒿王谢宅:描绘荒凉的景象,暗示时间流逝,昔日的繁华已不在。
- 玳梁何处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然而却难以找到。
- 行遍孤村荒驿:行走在偏僻的村庄和荒废的驿站,进一步强调孤独感。
- 不忍话伊踪迹:对于昔日恋人的怀念,难以启齿。
- 月夜佩环归未得:月夜下的思念,佩环未归,象征未能实现的愿望。
- 四弦弹泪湿:琴声中流露出心中的悲伤,泪水湿透了琴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飞燕”象征过往的美好,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物象赋予人性,如“泪湿琴弦”,形象化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回忆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孤独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唤起读者对过往的共鸣,展现了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飞燕:象征春天与往事的回忆。
- 蓬蒿:象征荒凉与失落。
- 月夜:象征孤独与思念。
- 四弦: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失去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飞燕”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春天与往事
c) 孤独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王谢宅”象征着____。
-
判断题:诗人对往事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 b) 春天与往事
- 荒凉与失落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谒金门》与《月下独酌》: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孤独的情感,但《谒金门》更侧重于对美好事物的追寻,而《月下独酌》则强调在孤独中自我安慰的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解析与赏析》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谒金门》的诗意,还能在互动测试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对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