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许闲无事,栖栖薄暮行。
云归青嶂合,日落紫烟横。
岁晚身为客,寒深雪满城。
柴门常不掩,地旷月先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的归程,虽是闲暇但并不无事。他行走在薄暮之中,看到云朵和青色的山峦合拢在一起,日落时分,紫色的烟雾横亘在天际。岁末时节,他身为客人,寒冷的深夜里,城市被厚厚的雪覆盖。柴门常常不关,空旷的土地上,月光早已明亮。
注释:
- 未许:不允许。
- 栖栖:徘徊不前的样子。
- 薄暮:黄昏,天色渐暗的时刻。
- 青嶂:青色的山峦。
- 紫烟:日落时的云彩呈现出紫色。
- 岁晚:年末。
- 身为客:身在他乡,身为外客。
- 寒深:寒冷的深夜。
- 雪满城:城市被雪覆盖。
- 柴门:柴火的门。
- 地旷:土地空旷。
- 月先明:月亮显得比天亮得早。
典故解析:
- “岁晚”:指的是一年中的最后时光,常常带有感慨和对过往的回忆。
- “寒深”:在古代文学中,寒冷的夜晚常常象征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呈祥,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岁末,诗人可能身在他乡,感受到冬夜的寒冷和孤独,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晚归》是一首描绘黄昏归途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开头两句“未许闲无事,栖栖薄暮行”,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奈与追寻的心境。诗人在黄昏时分走在路上,显得有些茫然,似乎生活的琐事已然消逝,留下的只有这一片静谧的景象。
接下来的描写更是充满了画面感,“云归青嶂合,日落紫烟横”,描绘了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云朵、山峦与日落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画面,这种和谐美中又透出一丝淡淡的忧愁。
“岁晚身为客,寒深雪满城”,诗人以“客”自居,暗含了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失落。冬天的寒冷和满城的白雪,进一步烘托了这种孤独的情感。
最后两句“柴门常不掩,地旷月先明”,则是对归家的渴望与期待,柴门常常敞开,似乎在等待着归人的到来,月亮的明亮则象征着希望和未来。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生活与归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许闲无事:诗人不允许自己在黄昏时分无所事事,意味着他有着对生活的反思。
- 栖栖薄暮行:形象地描画出诗人在薄暮中徘徊的状态,透露出一种迷惘。
- 云归青嶂合:描绘了云与山的融合,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日落紫烟横:日落时分的景象,紫色烟雾给人以温柔的视觉感受。
- 岁晚身为客:年末时节,诗人身为外乡人,表达了一种孤立与无奈。
- 寒深雪满城:冬天的寒冷与满城的雪,增强了孤独的氛围。
- 柴门常不掩:柴门常开,象征着对归属和温暖的渴望。
- 地旷月先明:空旷的土地上,月亮早已明亮,暗示希望与未来的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紫烟横”隐喻黄昏的美丽与忧伤。
- 拟人:如“柴门常不掩”,赋予柴门以期待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意象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孤独与归属,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归属的渴望。诗中蕴含着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昏:象征着人生的晚期、回忆和思考。
- 雪:象征孤独、寒冷和内心的寂寞。
- 月亮:象征希望、归属和未来的光明。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所描绘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填空题:诗中“岁晚身为____”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柴门常不掩”象征着诗人对归属的渴望。(对/错)
答案:
- D
- 客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思考,但《晚归》更侧重于孤独与归属感的探讨,而《静夜思》则更集中于思乡与亲情的回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呈祥研究》
- 《古诗词鉴赏常识》
- 《李白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