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时间: 2025-01-14 19:23:01

献纳无虚日,居然迹已陈。

清班区玉石,宝历顺星辰。

更化思鸣鵙,遗书似获麟。

易名无异论,今代两三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作者:黄庭坚

献纳无虚日,居然迹已陈。
清班区玉石,宝历顺星辰。
更化思鸣鵙,遗书似获麟。
易名无异论,今代两三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每天都有献身的精神,然而过往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
清白的品格如同玉石,而卓越的功绩则如同顺应星辰的宝历。
更替变革中思绪如同鸣叫的鵙鸟,遗留下来的文书宛如获得了麟角。
改变名字也没有太多不同的讨论,今天的时代却只有两三个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献纳:献身、奉献。
  • 虚日:指毫无空虚、每一天都在奉献。
  • 清班:清白的品格。
  • 区玉石:比喻高尚与珍贵的品德。
  • 宝历:指珍贵的历史或功绩。
  • 鸣鵙:鵙是一种鸟,鸣叫象征思想的表达。
  • 遗书:留下来的文字或文献。
  • :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吉祥和珍贵。
  • 易名:更改名字,指身份的转变。
  • 两三人:意指当今只有极少数的人才。

典故解析:

  • :古代被视为圣兽,象征着仁德和美好的预兆。
  • 宝历:指历史的积淀与智慧,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黄”中的一员,与苏轼齐名,主张诗歌应当有内容、有气节,风格清新、豪放。

创作背景:
此诗是黄庭坚为司马光(字文正)所作的挽诗,以表达对其的追悼和敬仰之情。司马光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诗中借古喻今,反映了对人才和品德的珍视。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是一首充满敬意的挽歌,诗中通过对司马光生平事迹的回顾,展现了对其清白品格和卓越成就的赞美。开头两句“献纳无虚日,居然迹已陈”,强调了司马光一生的奉献精神,尽管他已离世,但其足迹仍然清晰可见,仿佛在提醒后人不忘先贤的教诲。

接下来的“清班区玉石,宝历顺星辰”,则将司马光的品德与历史成就进行了形象化的比喻,清白的品德像玉石般珍贵,而他的成就则如星辰般璀璨。此处不仅仅是对司马光的赞美,更是对后世人的期许,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人格与卓越的成就。

诗中“更化思鸣鵙,遗书似获麟”一句,将司马光的思想与遗留下来的著作进行了对比,想象其思想如同鸣叫的鸟儿,在社会中回响。而“易名无异论,今代两三人”则表达了对当代人才匮乏的感慨,司马光的伟大成就让后人感到渺小,强调了对优秀人才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借助优美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人才的期待,体现了黄庭坚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献纳无虚日:每一天,他都在奉献自己的力量。
  2. 居然迹已陈:他留下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表明他成就的丰厚。
  3. 清班区玉石:他的品德如玉石般清白无瑕。
  4. 宝历顺星辰:他的功绩辉煌,宛如星辰般璀璨。
  5. 更化思鸣鵙:随着时代变迁,思想如同鵙鸟般鸣叫。
  6. 遗书似获麟:留下的文字如同获得了麟角,珍贵而值得传承。
  7. 易名无异论:即使换了名字,也没有太多的讨论。
  8. 今代两三人:如今的时代,只有少数人才具备这样的德行和才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司马光的品德比作玉石,功绩比作星辰。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整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回顾司马光的生平与成就,表达了对其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对当今社会的人才匮乏表示惋惜,传达了作者对清白品德与卓越才华的渴望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石:象征清白与高尚的品德。
  • 星辰:象征辉煌成就与历史的积累。
  • 鵙鸟:象征思想的传达与表达。
  • :象征珍贵与吉祥,代表理想中的人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班区玉石”指的是什么?
    A. 司马光的品德
    B. 司马光的成就
    C. 司马光的故居

  2. 诗中提到的“遗书似获麟”是指什么?
    A. 司马光的遗物
    B. 司马光的著作
    C. 司马光的信件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当代人才的惋惜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均为宋代杰出代表,黄庭坚的挽诗多表达对先贤的敬仰,而苏轼的诗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哲思,风格各异但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代诗词研究》
  • 《黄庭坚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