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 其三 己亥中秋京邸怀旧》

时间: 2025-01-19 23:59:07

平山堂外青螺阁,廿四桥边流水咽。

无端击筑动悲歌,侠骨难教脂粉抹。

衔杯仰视浮云滑,摇笔堪追秋兴八。

芜城烟景不胜愁,舞帐牵萝空夜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山堂外青螺阁,廿四桥边流水咽。无端击筑动悲歌,侠骨难教脂粉抹。衔杯仰视浮云滑,摇笔堪追秋兴八。芜城烟景不胜愁,舞帐牵萝空夜月。

白话文翻译:

在平山堂外的青螺阁,二十四桥旁的流水轻声流淌。无缘无故击打乐器引发悲伤的歌声,侠义之骨难以被脂粉所掩盖。举杯仰望滑过的浮云,挥笔追寻秋天的兴致。满城的烟景让人难以承受的愁苦,舞帐牵引着藤萝在空旷的夜月下。

注释:

  • 青螺阁:指一种建筑,形状像青色的螺。这里是诗人怀旧的场所。
  • 廿四桥:指的是扬州的一座著名桥梁,象征美丽的风景。
  • 击筑:指用竹简击打的乐器,古人用它演奏音律。
  • 侠骨:指有侠义精神的人。
  • 脂粉抹:形容女性用化妆品打扮,诗人对此反感。
  • 衔杯:指举起酒杯,表达饮酒的情景。
  • 芜城:指的是满是杂草的城市,象征衰败。
  • 舞帐:指帐幕,象征着宴会或聚会的地方。
  • 牵萝:形容藤萝缠绕的状态。

典故解析:

  • 二十四桥:此桥位于扬州,是古代文人雅士吟咏的重要场所,常与水乡风景相联系。
  • 侠骨:古代侠士的精神特质,往往被描绘为有情有义的人,但在现实中难以与世俗的华丽相融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尔堪,清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己亥年中秋,正值诗人在京城怀旧之际,借助中秋佳节的氛围,表达对往昔岁月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木兰花令 其三 己亥中秋京邸怀旧》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与环境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开篇提到的“平山堂外青螺阁”与“廿四桥边流水咽”构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似乎让人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场景中。紧接着,诗人以“无端击筑动悲歌”引入内心的忧伤,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情感的转折中,“侠骨难教脂粉抹”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抗拒,强调了内心真正的追求与外界的冲突。接下来的描写“衔杯仰视浮云滑”,则是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尽管内心愁苦,但仍然可以仰望天空,尽享人生的乐趣。

最后,诗人提到“芜城烟景不胜愁”,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惆怅,似乎在表达对美好事物流逝的遗憾与对现实的无力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平山堂外青螺阁: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作为怀旧的背景。
    • 廿四桥边流水咽:流动的水声与环境相辅相成,增加了诗的韵味。
    • 无端击筑动悲歌:突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因无缘而生出的悲鸣。
    • 侠骨难教脂粉抹:反映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衔杯仰视浮云滑:表达一种豁达的态度。
    • 摇笔堪追秋兴八:表现出对于秋天的感怀与思考。
    • 芜城烟景不胜愁:以景抒情,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境地。
    • 舞帐牵萝空夜月: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孤独感。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螺阁”与“廿四桥”,象征着美丽的景致。
    • 拟人:流水的“咽”字赋予了流动的水一种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整首诗围绕怀旧与人生的思考展开,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 青螺阁:象征着静谧与理想的栖息地。
  • 流水: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侠骨: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浮云:象征着自由与人生的飘渺。
  • 芜城:象征着衰败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曹尔堪
    C. 杜甫
    D. 白居易

  2. “侠骨难教脂粉抹”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的追求
    B. 对世俗的反感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自然的热爱

  3. “廿四桥边流水咽”中“流水”代表: A. 时间的流逝
    B. 人生的快乐
    C. 美好的回忆
    D. 乡愁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曹尔堪与李白在怀旧主题上的不同风格,曹尔堪更加细腻,李白则更为奔放。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内心情感,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