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道调宫)》

时间: 2025-01-19 23:51:50

廊庙当时共代工。

睢陵千里远,约过从。

欲知宾主与谁同。

宗枝内,黄阁旧,有三公。

广乐起云中。

湖山看画轴,两仙翁。

武林嘉语几时穷。

元丰际,德星聚,照江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皇恩(道调宫)
作者: 张先 〔宋代〕

廊庙当时共代工。睢陵千里远,约过从。
欲知宾主与谁同。宗枝内,黄阁旧,有三公。
广乐起云中。湖山看画轴,两仙翁。
武林嘉语几时穷。元丰际,德星聚,照江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顾了当年朝堂之上共同治理国家的情景。虽然睢陵距离很远,但我们曾约定相会。如果想知道宾主是谁,不妨看看宗枝内的黄阁,那里曾有三位显赫的公卿。广乐声中云雾缭绕,湖山的景色如同画轴展开,有两位仙人。武林的美好言辞何时才能停止呢?在元丰年间,星辰汇聚,光明照耀着江东大地。


注释:

  • 廊庙:指宫廷和庙宇,象征朝政。
  • 睢陵:地名,指睢陵(今淮安),此处用以比喻距离遥远。
  • 宗枝:指宗族的后代,隐喻权贵。
  • 黄阁:古代的一个政治象征,指高层的权力中心。
  • 三公: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指三位重要的官员。
  • 广乐:指一种古代乐曲,象征欢庆。
  • 武林:指武林(今浙江一带),代表文化和风雅。
  • 元丰:宋仁宗时期的年号,意指繁华的时代。
  • 德星:指有德之星,象征良好的统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子野,号秋水,北宋词人,生于晚唐,卒于宋神宗时期。他以词风清新、意境高远著称,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感皇恩》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阶段。诗人通过回忆往昔的盛世场景,表达对当时政治盛况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诗歌鉴赏:

《感皇恩》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诗作。诗中开篇即以“廊庙”引入,展现出一种政治的权威与庄严感,联想到当时的朝堂气氛,诗人以亲身经历和历史记忆为背景,描绘出当时的盛况。紧接着,他提到“睢陵千里远,约过从”,这句意在强调距离之遥远,却又渴望相聚的心情。对于宾主的疑问,诗人巧妙地引导读者对当时权贵的思考,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随后,诗人用“广乐起云中”描绘出一种欢庆的气氛,仿佛乐声飘散在云端,营造出一种轻盈而又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湖山看画轴,两仙翁”则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湖山如画,仙人为伴,象征着诗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最后,诗中提到的“武林嘉语”与“元丰际,德星聚”则反映出对美好时代的憧憬,诗人不仅在回忆过去,更在展望未来。

整首诗在内容上连贯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追求。无论是政治的盛况,还是自然的风光,都在诗人的笔下得以完美融合,形成了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廊庙当时共代工:指当时朝堂上共同治理国家的情形。
  2. 睢陵千里远,约过从:虽然睢陵距离遥远,但依然期待相见。
  3. 欲知宾主与谁同:想知道宴会的主人和宾客。
  4. 宗枝内,黄阁旧,有三公:提到权力中心,象征权贵。
  5. 广乐起云中:欢庆的音乐似乎在云中飘荡。
  6. 湖山看画轴,两仙翁:湖山如画,仿佛仙人游玩。
  7. 武林嘉语几时穷:对武林的美好言辞的追溯与思考。
  8. 元丰际,德星聚,照江东:在元丰年间,吉星高照,繁荣昌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湖山看画轴”形象地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 对仗:如“广乐起云中”和“武林嘉语”,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通过“德星聚”象征着时代的繁荣与兴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对历史的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视,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廊庙:象征权力与治理。
  • 睢陵:距离,暗示隔阂。
  • 黄阁:权力的象征。
  • 广乐:欢乐和庆祝的象征。
  • 湖山:自然美景,象征理想境界。
  • 三公:权威与尊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廊庙”指什么? A. 宫廷和庙宇
    B. 自然风光
    C. 个人情感

  2. 诗中的“睢陵千里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渴望相聚
    B. 对遥远的思念
    C. 对过去的怀念

  3. “广乐起云中”中的“广乐”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乐曲
    C. 一种舞蹈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张先的《感皇恩》更注重历史与政治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美。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