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时间: 2025-01-09 05:20:21

玉钗风,鸾扇月。

閒过穿针时节。

笼画烛,待牵牛。

无人独上楼。

楼前路,孤帆暮。

又送去年人去。

将锦字,上金梭。

浅秋生曙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钗风,鸾扇月。閒过穿针时节。笼画烛,待牵牛。无人独上楼。楼前路,孤帆暮。又送去年人去。将锦字,上金梭。浅秋生曙河。

白话文翻译:

在微风中,玉钗轻轻摇动,月光下,鸾扇轻轻扇动。闲暇时节,正好适合穿针引线。烛光笼罩着周围,等待着牵牛星的出现。楼上无人,只有我独自一人。楼前的路上,孤帆在暮色中远去。又一次送走了去年的人。将锦字放在金梭上,浅秋的曙光映照在河面上。

注释:

  • 玉钗:古代女子所用的装饰品,象征着美丽和优雅。
  • 鸾扇:古代的扇子,通常用于女子在月下轻扇,增添情趣。
  • 穿针时节:指的是适合做针线活的时节,暗含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 牵牛:指的是七夕节的牵牛星,象征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 孤帆暮:描绘了傍晚时分,孤独的帆船在归途中的景象。
  • 锦字:用锦缎绣出的字,象征着美好的愿望。
  • 金梭:织布时使用的工具,象征着创造和劳动。
  • 曙河:指的是晨曦中的河流,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常常蕴含对生活的思考和哲理。

创作背景:

《更漏子》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中流露出的孤独感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更漏子》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和生动意象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玉钗、鸾扇等细节,展现出一种温婉的生活场景。开头的“玉钗风,鸾扇月”,给人以轻柔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夜晚。接下来的“闲过穿针时节”,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闲适,暗示着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人独上楼”则带出了一种孤独感,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似乎在感慨生命中的离别。“孤帆暮”描绘的是送别的情景,孤独的船只在夕阳下渐行渐远,象征着亲人或朋友的离去,带有淡淡的忧伤。

最后几句“将锦字,上金梭。浅秋生曙河”,则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升华,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新生活的期待,营造出了一种既美好又惆怅的氛围。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钗风,鸾扇月:描绘了一个温柔的夜晚,玉钗和扇子在微风和月光中摇曳,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2. 閒过穿针时节:强调了此时的闲适生活,适合进行细致的手工活动,体现出一种恬静的生活态度。
  3. 笼画烛,待牵牛:烛光下的等待,暗含着对爱情的期待。
  4. 无人独上楼:表达了一种孤独的心境,楼上无人,代表着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5. 楼前路,孤帆暮:孤帆在暮色中远去,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6. 又送去年人去:时间的流逝,送走了曾经相伴的人,增添了诗的伤感。
  7. 将锦字,上金梭: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金梭上,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8. 浅秋生曙河:秋天的曙光映照在河面上,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帆暮”,用帆船象征离别与孤独。
  • 拟人:烛光“笼画”,赋予烛光以生命感,增加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玉钗风,鸾扇月”,使得诗句更加工整,富有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切的情感,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孤独但又渴望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钗:象征着美丽、优雅和女性的柔美。
  • 鸾扇:代表着爱情与浪漫,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孤帆:象征着离别与思念,增加了诗的忧伤感。
  • 金梭:象征着创造与希望,寓意着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钗风,鸾扇月”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A. 寂静的夜晚
    B. 热闹的市集
    C. 乡村的晨曦

  2. “孤帆暮”中的“孤帆”象征着什么?
    A. 旅行的乐趣
    B. 离别与思念
    C. 生活的忙碌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爱情的追求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更漏子》与《秋夕》:两者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更漏子》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秋夕》则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更漏子》这首诗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