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夜雪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击鼓人驱鬼,漫天雪送寒。
腊从今日尽,花作旧年看。
著树多还堕,随风积更乾。
明朝预王会,畏湿两梁冠。
白话文翻译:
在除夕夜,击鼓声驱赶着鬼怪,漫天的雪花送来了寒冷的气息。腊月从今天起已结束,花朵仍然像旧年一样盛开。树木上积雪多了,随风摇曳,积雪也变得更干了。明天即将迎来王公的宴会,我担心湿气会淋湿两顶冠帽。
注释:
字词注释:
- 击鼓:敲击鼓声,古时用以驱鬼。
- 腊:腊月,农历十二月。
- 著树:在树木上附着,指雪积在树上。
- 预王会:准备迎接王公的宴会。
- 梁冠:古时官员所戴的帽子。
典故解析:
- 驱鬼:古代有驱鬼避邪的习俗,击鼓作声以求驱散鬼怪。
- 腊月:腊月是中国传统农历年末,象征旧年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除夕,表达了诗人对新旧交替时节的感慨,借雪景抒发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除夜雪》通过描绘除夕夜的雪景,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年的期盼。诗的开头提到“击鼓人驱鬼”,通过击鼓的声音渲染了除夕夜的氛围,传统上这是一种驱邪避鬼的仪式,给人以安全感与节日气氛。接着“漫天雪送寒”则描绘了寒冷的雪花飘落,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夜晚景象,反衬出人们即将迎来的新年。
“腊从今日尽,花作旧年看”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展望。腊月的结束意味着旧年的终结,而花朵的存在则象征着即将到来的春天,充满了希望和生机。“著树多还堕,随风积更乾”描绘了风中雪花的状态,体现了自然的变化与无常。
最后两句“明朝预王会,畏湿两梁冠”则转向现实,表现出诗人对明日宴会的期待与忧虑。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击鼓人驱鬼:鼓声响起,驱赶鬼怪,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 漫天雪送寒:雪花飘落,带来寒冷的气息,渲染了冬夜的情景。
- 腊从今日尽:腊月结束,象征旧年的终结。
- 花作旧年看:花仍然开放,仿佛在怀念过去的一年。
- 著树多还堕:树木上积雪较多,随风摇动,雪可能会掉落。
- 随风积更乾:随着风吹动,积雪变得更加干燥。
- 明朝预王会:诗人期待明天的宴会。
- 畏湿两梁冠:担心湿气会弄湿自己的帽子,流露出真实的人性与忧虑。
修辞手法:
- 拟人:雪花“送寒”,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特征。
- 对仗:如“击鼓人驱鬼,漫天雪送寒”,形成音韵和谐美感。
- 意象:雪、鼓声、花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除夕画面。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除夜雪景,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新年的期待和对旧年的回忆,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寒冷、肃穆,代表着冬季的结束与新年的开始。
- 鼓声:代表着驱邪、庆祝,传递出节日的气氛。
- 花:象征生命和希望,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未曾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击鼓人驱鬼”是为了什么?
- A. 驱赶鬼怪
- B. 向神灵祈祷
- C. 唤醒人们
- D. 迎接春天
-
诗中“腊从今日尽”表达了什么?
- A. 新年的开始
- B. 冬天的到来
- C. 旧年的结束
- D. 春天的期待
-
诗人对明天的宴会有什么担忧?
- A. 食物不够
- B. 朋友不来
- C. 湿气弄湿帽子
- D. 下雨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日》——王安石:同样描写新年情景,表达对新年的期待。
- 《夜泊牛首山》——李白:描绘夜晚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除夜雪》与王安石的《元日》:两者都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但是梅尧臣更关注自然景象及其带来的情感,而王安石则更强调节日的热闹与团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