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亭听涛次韵》
时间: 2025-01-04 08:0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趋官阁待春潮,笑语浑疑燕蓼萧。
乍听怒涛云浩浩,还看良月夜寥寥。
早知沙上无寒雁,可有仙人倚洞箫。
此日瀛壖成梦想,天边谁与度银桥。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官阁上等候春潮,笑声中仿佛听见燕子在蓼草边飞舞。
忽然听到怒涛声如云般浩荡,又看那良辰美景下的月光清冷。
早就知道沙滩上是不会有寒雁飞来的,但却可能有仙人倚靠在洞口吹箫。
这一天,心中的理想如同梦境,天边又有谁能与我一起走过那银色的桥?
注释:
- 官阁:指官府的楼阁,这里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春潮:春天的潮水,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燕蓼萧:燕子与蓼草,营造出春天的生动情景。
- 怒涛:波涛汹涌的海浪,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良月:美好的月亮,带有宁静之感。
- 寥寥:形容空旷、冷清。
- 寒雁:指冬天南飞的大雁,暗示季节的变化与孤寂。
- 仙人:道教中修道成仙的人物,象征着理想与超脱。
- 洞箫:一种古老的乐器,常用于道教音乐中。
- 瀛壖:指海岛,象征着理想与归宿。
- 银桥:象征通向理想或彼岸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菼(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具有清新脱俗的特点。林菼常在官场与文人交往,吸收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创作背景:
《斐亭听涛次韵》写于林菼驻足于某个海滨阁楼,聆听涛声,感受春潮,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对海浪与月光的描绘,反映出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哲理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在官阁等待春潮时,诗人以轻松的笑语勾勒出春日的生机,燕子飞舞的情景让人感到愉悦。然而,转瞬间又听到怒涛翻滚的声音,显示了自然的力量和无常。月光的清冷与涛声的浩荡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与动荡交织的氛围。
接下来的“早知沙上无寒雁”一句,表达了对人生孤独的认知,同时“可有仙人倚洞箫”又带来了理想的寄托。诗人通过对仙人的想象,表现了对超脱现实、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最后一句“此日瀛壖成梦想”,则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出一种哲思与浪漫情怀。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结合了自然与人文的思考,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趋官阁待春潮:曾经在官阁上等候春天的潮水,描绘了诗人身处官场的环境和期待春天的心情。
- 笑语浑疑燕蓼萧:笑语中仿佛听见燕子在蓼草边飞舞,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泼。
- 乍听怒涛云浩浩:忽然听到怒涛声如云般浩荡,体现了自然的壮阔与威严。
- 还看良月夜寥寥:再看那良辰美景下的月光清冷,形成对比,暗示内心的孤寂。
- 早知沙上无寒雁:早已知道沙滩上不会有寒雁,反映出对现实的认知。
- 可有仙人倚洞箫:但可能有仙人倚靠在洞口吹箫,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此日瀛壖成梦想:这一天,心中的理想如同梦境,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 天边谁与度银桥:天边又有谁能与我一起走过那银色的桥?引发对理想伴侣的思考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怒涛云浩浩”和“良月夜寥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理想比作“瀛壖”,展现了诗人的追求。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得景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自然的感受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自然的壮阔,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渴望,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 官阁: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 春潮:生机与希望,象征新生与变化。
- 怒涛:自然的力量与不可控。
- 良月:宁静与美好的象征。
- 寒雁:孤独与季节的变化。
- 仙人:理想与超脱,追求精神的寄托。
- 银桥:通向理想与彼岸的道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官阁”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权力与地位
C. 个人情感 -
“怒涛云浩浩”中的“怒涛”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宁静
B. 自然的力量
C. 人生哲理 -
诗中“可有仙人倚洞箫”意在表达: A. 对现实的不满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感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林菼的《斐亭听涛》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林菼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理想追求,而杜甫则以悲壮的情怀反映了现实的苦闷与历史的沉重。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及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