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进士杜暹伯升出家名法通往来吴中》

时间: 2025-01-19 20:49:56

欲识当年杜伯升,飘然云水一孤僧。

若教俯首随缰锁,料得如今似我能。

(柳子玉云,通若及第,不过似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识当年杜伯升,
飘然云水一孤僧。
若教俯首随缰锁,
料得如今似我能。
柳子玉云,通若及第,不过似我。

白话文翻译

如果想要了解当年的杜伯升,他如今已飘然如云水般的孤独僧人。如果让我低头随从那些枷锁,恐怕也只能像我一样,难以有所作为。柳宗元和陶渊明的志向,若是能达到及第,也不过是像我一样而已。

注释

  • 杜伯升:杜暹,字伯升,是宋代的进士,后来出家为僧。
  • 飘然云水:形容其人如云水般洒脱自在。
  • 缰锁:比喻束缚的事物。
  • 柳子玉云:指柳宗元和陶渊明,二人都是有名的诗人。
  • 及第:指中进士,取得官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和细腻,深受后人喜爱。苏轼在仕途上经历了多次沉浮,且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昔日友人的怀念与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思考。杜暹的出家使苏轼思索出世与入世的意义。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杜伯升的出家为引子,通过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欲识当年杜伯升”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以“飘然云水一孤僧”描绘了杜暹的洒脱与孤独,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随后“若教俯首随缰锁”则揭示了苏轼对世俗束缚的反感与无奈,他不愿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宁愿保持自己的独立。

诗末提到柳宗元和陶渊明,表明即使是名士也难逃现实的束缚,“不过似我”则传达出一种自嘲和无奈。整首诗在清新脱俗的意境中,透出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识当年杜伯升:表达想要了解当年杜暹的心情。
  • 飘然云水一孤僧:描绘杜暹现在的状态,既有洒脱又有孤独。
  • 若教俯首随缰锁:设想如果自己屈从于世俗的束缚。
  • 料得如今似我能:感慨自己也只能这样自嘲。
  • 柳子玉云:提到柳宗元和陶渊明,以此进行类比。
  • 通若及第,不过似我:表明即使他们取得了成就,也不过是如同我一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水”比作杜暹的洒脱,表现其境界。
  • 对仗:如“飘然云水一孤僧”与“若教俯首随缰锁”形成鲜明对比。
  • 反语:通过“不过似我”表达出对自己和他人处境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个人选择的思考,反映出对自由与束缚、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苏轼通过杜暹的出家,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意象分析

  • 云水:象征自由与洒脱,代表对尘世的超脱。
  • 孤僧:表现孤独与内心的追求。
  • 缰锁:象征世俗的束缚,反映人的无奈与挣扎。
  • 柳子玉云:引申出对名士的向往与对自我处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暹在诗中被描述为一个怎样的人?

    • A. 忍辱负重
    • B. 洒脱自由
    • C. 追求名利
    • D. 依附他人
  2. “缰锁”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自由
    • C. 束缚
    • D. 责任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柳州柳宗元集》:柳宗元的作品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对比

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都有对自由的追求,但苏轼更倾向于反思个人境遇,而陶渊明则直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