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木兰花 其一 崧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

时间: 2025-01-04 09:51:38

碧桃花发人离别。

匆匆又见花时节。

细数花前。

恰值花开未一年。

惊心蜡尽逢春暮。

朔雪严风春里度。

屈指春光。

轻暖轻寒到艳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桃花发人离别。匆匆又见花时节。细数花前。恰值花开未一年。惊心蜡尽逢春暮。朔雪严风春里度。屈指春光。轻暖轻寒到艳阳。

白话文翻译:

碧桃花开让人感到离别的愁苦。匆匆又到花开的季节。细细数来花前时光,恰好是花开不到一年。心中惊叹,蜡烛的光亮已经渐渐熄灭,春天已经来到暮晚。北风冰雪严寒,春天仍在继续。指着春光,轻暖又轻寒,直至艳阳高照。

注释:

  • 碧桃花:指一种花色鲜艳的桃花,象征美好与离别。
  • 匆匆:形容时间的匆忙,暗示离别的无奈。
  • 蜡尽:蜡烛燃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朔雪:指北方的寒冷与雪,象征严酷的冬季。
  • 屈指春光:用手指计算春天的光阴,表现时间的珍贵与流逝。

典故解析:

诗中涉及的“碧桃”象征着美好与离别,常用来表达对朋友或爱人的思念。蜡尽则引申至时间的无情,常见于古诗中用以表达生命的易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感情细腻著称,常表达对生活、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岁暮之际,诗人寄情于自然,通过桃花的盛开,表现对离别的感慨和对春天的期待,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离别与团聚的普遍情感。

诗歌鉴赏:

《偷声木兰花 其一》通过描写碧桃花的盛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与对春天的期待。开篇即以“碧桃花发人离别”引入,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带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匆匆又见花时节”,则表现出时间的飞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细数花前,恰好是一年未满,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流逝,心中不免感到惋惜。

“惊心蜡尽逢春暮”,使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紧迫感,蜡烛的光亮逐渐熄灭,正如生命的短暂。而“朔雪严风春里度”,则通过对比,突显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温暖,象征着希望的到来。最后一句“轻暖轻寒到艳阳”,则是对春光的期待,暗示着生命的循环与新的开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桃花发人离别:桃花盛开,让人感到离别的愁苦。
  2. 匆匆又见花时节:时间匆忙,又到了一年中花开的季节。
  3. 细数花前:在花前细细回忆。
  4. 恰值花开未一年:恰好是花开还不到一年的时刻。
  5. 惊心蜡尽逢春暮:蜡烛快要熄灭,春天已近暮晚。
  6. 朔雪严风春里度:北方的寒冷与雪在春天里继续。
  7. 屈指春光:用手指计算春天的光阴。
  8. 轻暖轻寒到艳阳:春天的温暖与寒冷交替,直到艳阳高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的盛开与离别的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对比:将寒冷的冬天与温暖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 拟人:春光被赋予了轻暖与轻寒的人格特征,使得自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的思考。通过桃花的盛开,诗人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春天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密切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桃花:象征美丽与离别,常用来表达思念。
  • 蜡烛:象征时间与生命的短暂。
  • 春光:象征希望与新生,表现出对未来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碧桃花”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团聚 C. 冬天 D. 秋天

  2. 诗人用什么形象来表现时间的流逝? A. 桃花 B. 蜡烛 C. 春天 D. 风

  3. 诗中提到的“轻暖轻寒”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四季变化 B. 离别的感伤 C. 生命的短暂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 by 陶渊明: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 《春望》 by 杜甫: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侧重于夜晚的静谧与孤独感。
  • 《月下独酌》 by 李白:通过月亮的意象,表现对人生的感悟与孤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收录多位清代诗人的作品,帮助理解清代诗歌风格。
  •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解析与赏析,适合初学者阅读。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偷声木兰花 其一》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