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木兰花 其三 崧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

时间: 2025-01-19 19:45:48

长江渺渺芙蓉渡。

横浦重重梅岭路。

万水千山。

唱尽新词行路难。

海南霜雪从无信。

点点偏催游子鬓。

玉臂云鬟。

懊恼三秋人未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江渺渺芙蓉渡。
横浦重重梅岭路。
万水千山。
唱尽新词行路难。
海南霜雪从无信。
点点偏催游子鬓。
玉臂云鬟。
懊恼三秋人未还。

白话文翻译:

长江浩浩荡荡,芙蓉渡口隐约可见。
重重叠叠的梅岭道路,蜿蜒而去。
跨过万水千山,
唱尽了新词,却觉得行路艰难。
海南的霜雪,音信全无。
一点一滴,偏偏催促着游子的白发。
她那玉臂和云鬟,
让我在这三秋的时节,懊恼不已,人始终未归。

注释:

  • 芙蓉渡:指长江上的一个渡口,此处用以表现江河的广阔和离愁。
  • 横浦重重:形容梅岭的山峦重叠,增加了行路的艰难。
  • 万水千山:意指路途遥远,阻隔重重。
  • 海南霜雪:海南地处南方,霜雪少见,此处暗示着音信的稀少和思念的无奈。
  • 玉臂云鬟:形容女子的美丽姿态和发髻,表达对爱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万水千山”常用来形容道路的遥远与艰辛,源于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离别情感的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冷暖,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关注与对个人情感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偷声木兰花 其三》写于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际,表达了对远方游子的牵挂,以及对归途艰难的感慨。清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反映了时代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全诗情感真挚,借景抒情,展现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的“长江渺渺芙蓉渡”描绘出辽阔的江河景象,立刻引起读者的注意,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横浦重重梅岭路”通过对地形的描写,隐喻了游子归途的艰辛,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万水千山,唱尽新词行路难”不仅表达了游子在外的艰难处境,也暗示了内心对亲人的思念与焦虑。海南的霜雪“从无信”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象征着与亲人之间的隔绝与音信全无,使得思念愈加沉重。

最后两句的“玉臂云鬟,懊恼三秋人未还”,以优美的意象结束,令人感受到强烈的爱恋与惆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江渺渺芙蓉渡:描绘了长江的辽阔与芙蓉渡的美丽,暗含对远方的思念。
  2. 横浦重重梅岭路:梅岭的重重叠叠,象征着归途的艰难和阻隔。
  3. 万水千山:强调旅途的遥远,表达一种无奈的情感。
  4. 唱尽新词行路难:虽有新词吟唱,但旅途依然艰辛,暗示对时局的无奈与挣扎。
  5. 海南霜雪从无信:海南的霜雪暗示音信稀少,游子的孤独感加重。
  6. 点点偏催游子鬓:细腻的描写游子因思念而逐渐变白的鬓发,表现了岁月的无情。
  7. 玉臂云鬟:描绘爱人的美丽形象,增添了思念的情感。
  8. 懊恼三秋人未还: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长江比喻生命的流逝,芙蓉渡则象征归属感。
  • 对仗:如“万水千山”与“唱尽新词”,形成优美的韵律。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使其与游子的心境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活艰难的感慨,反映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情感得以升华,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长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距离的遥远。
  2. 梅岭:暗示阻隔与艰难的归途。
  3. 海南霜雪:代表着对故乡音信的渴望与无奈。
  4. 玉臂云鬟:体现了爱人的美好,增强了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水千山”意指什么?

    • A. 旅途遥远
    • B. 自然景观
    • C. 归属感
  2. “海南霜雪从无信”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满足
    • B. 孤独与无奈
    • C. 快乐
  3. 诗中的“玉臂云鬟”指代的是谁?

    • A. 旅人
    • B. 爱人
    • C. 诗人自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离愁,但更侧重于兄弟间的情感。
  • 《静夜思》:以月亮引发的思乡情感,与本诗在主题上相似,但形式上更为简洁明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