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偷声木兰花
桃腮杏粉俱飘落。
客里清明閒过却。
酒地花天。
桑泊游踪祗惘然。
年年解挽征衣住。
杨柳多情千万缕。
恰又无情。
飞絮随波总化萍。
白话文翻译:
桃花的脸颊和杏花的粉色都已飘落。
在客居他乡的清明节,我闲逛却无所适从。
在酒楼和花丛中,
游玩桑树林的踪迹只让我感到迷茫。
年年我都在解开征战的衣服停留。
杨柳情意绵绵,似乎有千丝万缕的牵挂。
然而,它又是无情的,
飞舞的絮状物随波漂流,终究化为浮萍。
注释:
字词注释:
- 桃腮:桃花的脸颊,形容桃花的颜色。
- 杏粉:杏花的颜色,通常指粉色。
- 客里:在异乡。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节气,扫墓和踏青的时节。
- 桑泊:桑树旁的水泊,指桑树生长的地方。
- 解挽:解开和挽留,指征衣的解开。
- 杨柳:多情的象征,春天的象征。
- 飞絮:飘落的柳絮,随风而散。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桃腮杏粉”与“杨柳”均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春天的美丽与无情。清明节的习俗也反映了古人对春天的思考,既有对逝去的怀念,也有对新生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其作品往往反映出对时局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擅长描写自然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偷声木兰花》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日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离别的无奈。清明节的到来,既是对逝者的追思,也让诗人想起自己在他乡的孤独与惆怅。
诗歌鉴赏:
《偷声木兰花》以清新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清明节时的感慨与思考。开篇以“桃腮杏粉俱飘落”引入春天的景象,随即将读者带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季节的流转,桃花和杏花的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的留恋与思索。
在这首诗中,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酒地花天的描写不仅仅是春游的愉悦,更是生活中的一丝惆怅。桑泊游踪的“惘然”,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每年解挽征衣的习惯,象征着对生活的坚持与不舍,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沉重感怀。
“杨柳多情千万缕”的描写,将春天的温情与诗人的孤独感进行对比,杨柳的柔情似乎在诉说着千丝万缕的思念,而“恰又无情”的转折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悲凉。最后一句以“飞絮随波总化萍”结尾,极具哲理性,表达了人生如浮萍般随波漂流的无常与脆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桃腮杏粉俱飘落:描绘春天花朵的凋谢,象征青春的消逝与时间的流逝。
- 客里清明閒过却:在他乡度过清明节,表现出孤独与无所适从。
- 酒地花天:指在酒馆和花丛间游玩,体现出一种短暂的欢愉。
- 桑泊游踪祗惘然:在桑树旁游玩却感到迷茫,暗示内心的惆怅。
- 年年解挽征衣住:每年都在解开征战的衣服,体现出对过去的留恋与对生活的坚持。
- 杨柳多情千万缕:杨柳的温柔情意,象征着对亲情、友情的思念。
- 恰又无情:对比前句,揭示生活的无常与冷酷。
- 飞絮随波总化萍:结尾以飞絮化为浮萍,表现人生如浮萍般随波逐流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絮比作浮萍,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
- 对仗:句式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杨柳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青春逝去的惋惜和对生活的沉重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亲情与友情的思念,最终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腮:象征美丽与青春。
- 杏粉:象征柔情与温暖。
- 杨柳:象征多情与思念。
- 飞絮:象征无常与漂泊。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是指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桃腮杏粉俱飘落”中,桃腮与杏粉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延续
- B. 青春的消逝
- C. 友情的温暖
- D. 家乡的美丽
-
诗人如何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 A. 通过欢快的描写
- B. 通过孤独的感受
- C. 通过历史的回忆
- D. 通过自然的描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 《黄鹤楼》 崔颢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春天的景象,并对国家的动荡感到忧虑,情感深沉。
- 《静夜思》: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有相似之处,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楚辞》
- 《唐诗三百首》